不是。
陳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續書《續七俠五義》中陳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並影響傳統戲曲《秦香蓮》(又名《鍘美案》)。陳世美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他是小說中杜撰的人物,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童德倫先生在10年中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和民間傳說,寫成40萬字的專著《陳年谷秘史》。童老先生認為《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壹個叫陳年谷的人。但生活中的陳年谷與戲曲中的陳世美,是截然相反的壹個人物。
其實早在在清朝之前的明朝,萬歷年間有壹位自稱錢塘散人的安遇時,留下了壹本書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時的書裏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和豫劇《包青天》劇情的前半截極為相似。只是這部書裏沒寫鍘陳世美,是發配陳世美,包公戲曲受《三俠五義》影響改成鍘陳世美。因此童老先生的觀點是錯的。
擴展資料:
對於童德倫先生的觀點敘述:
陳年谷,號熟美,均州人,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自幼聰穎好學,發憤讀書。清順治八年,陳年谷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後被任命為直隸饒陽知縣。任期滿3年後,吏部考核其政績最優,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於政績突出,陳年谷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谷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
在清順治十五年,陳熟美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從均州到京都找陳熟美求官,被陳熟美講明道理後婉言拒絕。仇、胡二人大為不滿,認為陳熟美在求學期間他們曾接濟過他,但是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
懷恨而歸的仇夢麟和胡夢蝶走到河南南陽,正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戲中所演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他們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熟美,編造了壹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戲的內容不多,只是把名字換了壹下,為掩人耳目,他們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陳熟美變成了陳世美,還把陳世美說成了駙馬。
改編後的《琵琶記》在河南、陜西、湖北壹帶的演出,引起了觀眾的同情和***鳴。根據觀眾的願望,《琵琶記》後來又被改編成陳世美讓包青天給鍘了。於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繹”到了宋代,戲名也變成了《鍘美案》。
百度百科——鍘美案
百度百科——陳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