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作家的藝術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自身成長經歷的地域文化的吸收,尤其是在小說領域。換句話說,地域文化背景的挖掘深度對小說的深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張愛玲、老舍、沈從文、路遙、陳、賈平凹、莫言等等,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從某種角度來說,地域文化背景是壹個作家的精神標簽。壹個作家壹生都在這壹帶徘徊。如果離開這個區域,他作品的可信度和文學高度都是值得懷疑的。
巴龍鳳是我很了解的壹個作家。我們年齡相仿,學校教育背景相似,生活經歷略有不同。我們更熟悉的是這片隴東高原腳下的山川、河流和風土人情。我想這種地域文化背景是支撐隴東作家(當然也包括巴龍鳳)的源頭和精神高地,也是其顯著的文學標簽。這片神奇的土地在2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擁有7000年的文明。這裏曾經孕育了古老的農耕文明、先周文化和黃色文化,孕育了著名的紅色文化,產生了王符、傅玄、李夢陽、穆守啟等壹大批在歷史上脫穎而出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湧現出李秀峰、賈誌龍、陳墨、陸曉路、馬步升、高塏、第廣龍、楊永康等壹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和詩人。當然還有很多。更難能可貴的是,當代崛起的隴東詩群躋身於中國十二大地域詩群之列,受到了眾多詩人和評論家的關註。慶陽市七縣壹區有十種文藝期刊,在甘肅文藝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慶陽文學發展迅速,在小說、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方面產生了壹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和詩人。
近年來,巴龍鳳的創作勢頭很好。連續三年完成《雲橫秦嶺》、《永不失我愛》、《絲路情緣》等三部1萬字以上的長篇小說,在陜西乃至全國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尤其是雲恒秦嶺,很有氣場,吸引了很多評論家的目光。作為壹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作者立足於Xi的地域文化背景。小說有壹定的表現力,穿透力很強。
當然,從文本來看,65萬字的《雲秦恒令》完全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引起更多評論家的關註。另壹方面,地域文化背景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小說的文學高度和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對於巴龍鳳來說,他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壹環是在龍洞,而不是在Xi安。他的精神內涵也在隴東,不在Xi安。他的內部語言表達系統也在隴東,而不在Xi安。從歷史上看,隴東六年前屬關中管轄,文化背景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畢竟隴東已經脫離關中200多年了,如今的隴東已經不在關中管轄之下,風俗習慣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說的是,巴龍鳳正在用隴東地域文化背景的文學資源,編織壹部具有濃厚關中地域文化背景的小說。那麽,他到底呈現了多少關中文化氣息?是膚淺還是深刻?是自發的,還是自發的?是原創還是變味?是原聲寫作還是假聲演唱?
地域文化背景是壹個作家的靈魂DNA,具有不可復制性和獨立性。當然,這些東西可以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但不能溶解,不能覆蓋。
但遺憾的是,在雲秦恒嶺,地域文化氣息濃厚的隴東卻被遮蔽了,它被Xi濃厚的文化底蘊所消解。本質上,隴東已經失去了作為隴東地域文化背景的意義。Xi安的文化底蘊沒有達到它的精神層面,它固有的東西沒有散發出來。嚴格來說,作家的寫作必須回歸靈魂的本源,忠於作家本人,從自己出發,才能向外展開。我的意思是,巴龍峰要立足於隴東,立足於世界上最深的黃土層,要表現出地域文化背景的氣息,從而為作品的厚度和深度奠定基礎。當然,我不反對巴龍鳳先生以Xi安為地域文化背景來寫作。如果巴龍鳳先生走在嚴肅文學和暢銷文學之間,這樣的寫法無可厚非。如果巴龍鳳先生還有更高更遠的文學理想的話,我想從家鄉出發,以家鄉為地域文化背景進行寫作,是必由之路。因為,無數文學大師用他們的作品和他們的寫作過程驗證了這壹點。(完)
作者簡介:李安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小說散文評論集、散文集《輪換》、《語言中的風》、評論集《口碑》。字散見於《時代》、《美國文學》、《北方作家》、《黃河文學》、《華夏散文》、《飛天》、《延河文學》、《延安文學》、《牡丹文學》、《連雲港文學》、《東京文學》、《雪蓮》、《廣東散文》、《當代散文》、《文怡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入選《中國非主流散文精選》、《中國散文代表作家作品精選》、《稻草人的信仰:天涯十年最佳散文》、《中國年度優秀散文2011》、《中國散文精選300》、《中國散文小品194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