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廣東未來的經濟增長極不是在粵東,就是在粵西!
1.廣東的理論和實踐經濟極有哪些?
1.廣東省的四個地區: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納入廣東省四大區域的地級市有:
(1)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9個地級市;
(2)粵東,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梅州,***5個地級市;
(3)粵西,包括湛江、茂名、陽江、雲浮4個地級市;
(4)粵北,包括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和3個地級市。
2.廣東省的理論經濟極是4極:
由於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 * *分為四個地區。那麽廣東省的理論經濟極應該是四極,即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的經濟極。但實際上,廣東省並沒有四大經濟極那麽大。為什麽?
3.廣東省的實際經濟極是三極:
廣東省的經濟極理論上是四個,實際上是三個,即珠三角經濟極、粵東經濟極、粵西經濟極。其中,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圈、珠三角壹體化;粵東經濟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潮汕城市群、潮汕城市群、潮汕壹體化;粵西經濟極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展茅洋城市群、展茅洋都市圈、展茅洋都市圈、展茅洋壹體化。
(廣東世界級沿海都市帶(都市群))
2.廣東未來的增長在粵西而不是粵東?
現在我們知道廣東省有三個經濟增長極,分別是珠三角、粵東和粵西。既然在討論廣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極,自然就排除了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極,而珠三角地區是現在廣東省的主要增長極。那麽,除了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極,廣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極自然不是粵東經濟極,就是粵西經濟極!
(廣東省四個地區)
3.廣東未來的增長極——粵西,根據發展前景:
筆者認為,廣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極在於粵西的經濟極——粵西!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展茅洋城市群、展茅洋都市圈、展茅洋都市圈、展茅洋壹體化。有三個主要原因:
1.粵西的區位優勢優於粵東:
粵西有非常優越的區位優勢!對外,粵西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背靠中國大陸,面向南海,隔著泛北部灣與海南島相望。從粵西出發,到達東南亞任何壹個國家都非常方便。對內,粵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連,與海南省壹衣帶水,正好處於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交匯處。
2.粵西GDP高於粵東;
(1)2019年粵西地區GDP(經濟總量)為:湛江3064.72億元,茂名3252.34億元,陽江129218萬元,雲浮92196萬元。
(2)2019年粵東地區GDP(經濟總量)汕頭2694.08億元,揭陽21065438+7700萬元,梅州118706萬元,潮州1080。
(3)可以看出,粵東雖然有5個地級市,但比粵西有4個地級市的地方多了1個地級市。而粵東五市的GDP(經濟總量)只有81,448+0.5億元。粵西雖然只有4個地級市,但GDP總量高達8531.2億元,比粵東多387.05億元。
3.粵西管轄的面積比粵東大:
(1)粵西四個地級市所轄區域為:湛江12490平方公裏,茂名11445平方公裏,陽江7822平方公裏,雲浮779平方公裏,共計39536平方公裏;
(2)粵東五個地級市所轄區域為:梅州15925平方公裏,揭陽5240平方公裏,汕尾4838平方公裏,潮州3614平方公裏,汕頭2064平方公裏,合計31681平方公裏。
(3)經濟發展離不開國土資源。要想發展好經濟,就要有足夠的土地和資源來支撐。由此可見國土資源的重要性!粵西管轄總面積39536平方公裏,粵東31681平方公裏,粵西總管理面積比粵東多7855平方米。
(廣東省行政地圖)
結尾詞:
1,以深圳為中心,覆蓋惠州、東莞、河源、汕尾、潮州、汕頭等城市,汕頭的惠州絕對是增長極!
2.以廣州為中心,佛山、肇慶、清遠、韶關、清遠韶關絕對是增長極!
3.以珠海、湛江為中心,以中山、江門、茂名為主,珠海、湛江必然是未來的增長極!
今年6月,廣東提出構建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組成的發展新格局,將珠三角單極增長轉變為多極增長,加快區域協調發展。
珠三角核心區:大力發展互聯網、人工智能、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北部生態開發區:環保也是生產力。將在粵北山區構築綠色屏障,建設生態保護特區,發展全域旅遊、特色農業等產業,走綠色發展道路。
沿海經濟帶:支持東西兩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完善國際物流、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海洋旅遊等產業生態鏈。,與珠三角城市共同建設沿海經濟帶。東翼以汕頭為中心,推進汕頭潮街城市化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延伸區;西集以湛江為中心,推動湛茂壹體化發展。
隨著珠三角到粵東、粵西高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推進,珠三角和粵東、粵西正在加快產業建設,推動珠三角和粵東、粵西同行業、同企業的整體布局和壹體化發展,將先進生產力引向粵東、粵西。截至2017年8月,87個省級工業園區實現了粵東西北縣域全覆蓋,不僅為各地GDP帶來增長,也促進了當地產業轉型,使之成為廣東新的增長極。
廣東未來的增長極在壹定時期內肯定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地區,但從長遠來看,粵東西北地區也將承擔這壹重任。眾所周知,廣東是中國的經濟大省,連續近30年位居全國第壹,但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面積僅占全省總人口的31%,占全省201萬億GDP總量的53%,占全省9.73萬億的83%。也就是說,占全省面積近70%、人口近壹半的非珠三角地區的GDP總量,卻只貢獻了全省的17%!地區發展的懸殊令人震驚!因此,只有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廣東才能實現真正的全面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18年2月正式發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做出了全面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壹項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重大規劃。根據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壹帶壹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還要建設成為宜居、宜商、宜遊的高品質生活圈、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蓬勃發展,珠三角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迎來新壹輪的大開發,周邊城市的資源必將進壹步向珠三角聚集,經濟發展必將有新的飛躍。所以珠三角壹定會長期強化廣東經濟增長極的功能,對全省經濟的拉動會越來越明顯,客觀上其他地區與珠三角的差距會變得更大。
粵北遠離海岸線,多為山地和山川。作為廣東省的生態屏障和珠三角的水源涵養區,不宜搞大規模的工業開發。應該發展更多的生態綠色經濟,但壹定會犧牲自身的經濟發展。因此,大灣區作為生態受益者,應該對此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這有利於長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省內可以考慮粵北地區適度移民珠海等地,多做轉移支付,幫助產業向生態、綠色經濟轉型。
粵東粵西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特別適合發展工業、農業和海洋經濟。但在過去,他們的發展相對落後,與珠三角的城市相差甚遠。粵東龍頭城市汕頭和粵西中心城市湛江,必須在推動各自區域進步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汕頭是國家經濟特區之壹,廣東省發改委已經明確表示支持汕頭申報自貿區,自貿區可能很快就會成立。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加上汕頭本身工業基礎較好,民營經濟相對發達,華僑鄉親眾多,加上汕潮揭陽壹體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汕頭的跨越式發展可期。但是汕頭可能要克服壹部分人過於重商輕業,熱衷於賺快錢的思維。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努力工作才是發展的根本之道。
湛江也是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壹,也是粵西的廣東省副中心城市,在這壹區域具有重要地位。湛江是海南自由港的登陸地,是北部灣城市群的重要壹極。海斯是面向東南亞國家的重要節點,具有多重優勢,地理和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發展重化工業。近年來,粵西重化工業發展迅速。隨著湛茂城市群的加快建設,以湛江為代表的粵西發展潛力不可限量。但在發展粵西重化工業、農業和海洋經濟的同時,必須補上民營經濟的課。
廣東未來的經濟增長有賴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江三角洲,以及粵東西北,尤其是汕頭和湛江這兩個各自的中心。珠三角連接東西兩翼的齊飛,省內發展不平衡問題得以解決,是廣東未來發展壯大的真實寫照。
廣東未來的增長極無疑在粵東和粵西。
打開廣東地圖,廣東最富的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的差距就是歐洲和非洲的差距。廣東雖然是中國經濟第壹大省,但經濟發展不平衡壹直為人詬病。那麽為什麽廣東未來的增長在粵東粵西?粵東粵西是廣東的兩翼,與珠三角遙相呼應。在中國,有句話叫先修路才能致富。粵東粵西落後的原因之壹是基礎設施落後。
先說粵東,這是中國最有利於經商的潮汕人聚居地。特區內有汕頭、潮州、揭陽等市,人口10多萬。汕頭作為四大特區之壹,壹直沒有發展起來。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兩個:壹是傳統利益根深蒂固,外部資金難以進入,二是交通設施落後。但是汕頭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在珠三角和福建海西經濟區中間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擁有眾多的海外華人,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外資。隨著潮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上特權政策的優勢,汕頭發展潛力巨大,它的成長可以有效促進粵東的整體發展。先說粵西,那裏有茂名和湛江兩大經濟大市,兩千多萬人口。湛江是著名的深水港和北部灣經濟圈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地位突出,地理位置獨特,可直接面向東南亞。茂名是廣東著名的化工和港口城市,可以為粵西發展提供持續的能源支持,而茂名的濱海新區起點高,可以有效幫助粵西成為新的增長極。廣東正在加緊建設深茂鐵路、粵西機場、廣湛、廣汕高鐵,彌補粵東粵西的交通短板。屆時,粵東粵西的區域優勢將進壹步凸顯,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將形成巨大合力。特別是隨著珠三角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粵東粵西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方面有很大優勢。壹個地方能否成為新的增長極,除了地緣和政策優勢,還必須有完善的交通和完整的產業鏈,並且擁有龐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增長空間。粵東粵西有這個優勢。因此,在廣東沿海經濟帶規劃中,汕頭和湛江被定位為廣東副中心城市。隨著交通的改善和珠三角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鏈,汕頭和湛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前景。
我個人認為廣東未來10年的增長極還是在產業。從地域上看,還是珠三角地區,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11城市(廣佛肇深莞惠惠州珠海中山江門+香港+澳門)。
在“十三五”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成為世界級的灣區經濟體。因此,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仍是廣東經濟增長極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產業升級也在供給側改革和壹帶壹路國家政策規劃上取得重大突破。
產業:廣東將以廣州、深圳為重點,大力發展科技研發、高端金融服務和高端制造業。壹是科技服務制造裝備升級,推動廣東制造業升級,提供自動化覆蓋;其次,將廣州、深圳的金融資本註入以佛山、中山、東莞、惠州為主的實體經濟企業,提高這些企業的生產效率,加速服務實體金融。
此外,廣東制造業企業將逐步從廣州、深圳等高成本城市向中山、東莞、佛山、肇慶、惠州等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對降低的城市轉移。這些城市承擔著廣東實體制造業轉型的基礎設施和就業崗位。
科研方面,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協議於2017年3月5日在北京簽署。該校區將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量子通信、腦科學、人工智能等新興交叉領域,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力支撐廣東、廣州創新驅動發展。
自貿區方面:粵港將在南沙自貿區建立“粵港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八大產業,包括R&D和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務服務、休閑旅遊和健康服務、航運物流服務和信息技術。
在服務貿易方面,商務部公布的《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以廣州、深圳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為重要抓手,發揮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優勢,進壹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增強廣東對區域服務貿易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努力把泛珠三角建設成為引領華南、攜手港澳、輻射東南亞、面向世界的高地和綜合服務樞紐。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在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充分發揮港廣深三大中心城市對珠三角地區的引領和溢出效應,盡快形成壹批可與百度、阿裏、騰訊相媲美的新型互聯網產業和企業,通過區域整合促進產業的專業化和多元化,以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
廣東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進行新的產業布局,統籌區域規劃,推動區域資源整合,大力培育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高端金融服務、高端制造業、國際商貿、港口經濟等現代高端產業。這些基於數字數據的經濟框架,將是未來幾年廣東經濟增長的橋頭堡。
因此,我認為未來幾年,廣東經濟的增長極仍將存在於珠三角地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
我個人認為,至少在未來20年,廣東的經濟發展將主要依靠珠三角地區。就城市而言,主要是深圳、廣州、佛山、東莞。
從總量上看,2017年,廣東GDP為89879億元。其中,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的GDP分別為22438億元、2654.38+0503億元、9549億元、7582億元,合計6654.38+0072億元,占全省的67.9%。如果加上中山、珠海、惠州等城市,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省的3/4以上。但粵東、粵北、粵西廣大城市的經濟總量還很小,很多城市的GDP都在2000億元以下。
從增量來看,2017年廣東省GDP增加9024億元(8987.9-80855億元)。同年,深圳、廣州、佛山、東莞GDP增長分別為2360億元、1698億元、9654.38+03億元、644億元,GDP增長總量為5665.438+05億元,占全省增量的62%。加上惠州、珠海、中山,比例將達到70%。(深圳)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廣東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珠三角地區。貢獻了全省最多的經濟產出、財政收入和就業崗位。非珠三角地區經濟規模小,速度慢(非珠三角地區很多城市經濟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預計對全省經濟發展幫助不大。(廣州)
廣東省的經濟結構在未來20年內徹底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最多是改善壹下,提升壹下非珍珠區域的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如果非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速趕不上珠三角地區,其在全省的經濟地位也會下降。2004年,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市GDP占全省的64.5%,2017年上升到67.9%,13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
按照馬太效應越來越強的道理,珠三角地區在廣東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會越來越強,仍然會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廣東未來的發展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引領,以汕潮城市群、湛茂-羊城城市群為支撐,建設世界級的沿海大都市帶,通過建立“雙核多中心”的城市功能等級體系,促進全省均衡發展。“雙核多心”即廣州、深圳為主中心,珠海、汕頭、湛江為副中心,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汕尾、揭陽、潮州、陽江、茂名為區域中心。通過建立以主副中心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性城市群,整合各城市的資源和功能,通過主副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促進壹體化發展。
由此可見,廣東未來的經濟增長有三極,從原來的主要依靠珠三角,到粵東(汕頭-潮州-揭陽城市圈)和粵西(湛茂-陽城城市帶)的兩極。
珠三角的增長極仍將是最重要的增長極。珠三角擁有成熟完善的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產業集群,科技水平和科研體系處於世界前列。“軟件”和“硬件”都相當完善和發達,融合發展的程度也相當高。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隨著廣東自貿區、“廣深科創走廊”、粵港澳深度融合的不斷推進,珠三角更是如虎添翼,將繼續引領廣東發展。
廣州和深圳仍然是廣東的兩大核心增長極。以南沙自貿區為平臺,廣州將把南沙打造成“粵港澳全方位合作示範區”,充分利用獨特的資源和優勢,在廣東乃至大灣區的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發展勢頭將更加強勁,毫無疑問將繼續成為廣東的核心增長點。
深圳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深圳的經濟壹直是創新驅動的,能夠持續快速發展。2017年,深圳GDP超過廣州,成為廣東經濟第壹兄弟。深圳正在不斷推進東向戰略,加緊布局和發展未來產業,加快前海自貿區建設,積極推進深港合作項目“深港創新科技園”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的發展...目前新興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在廣東乃至全國首屈壹指;十大未來產業集群已有七個獲獎;截至2017年底,前海自貿區累計註冊企業約165000家,其中世界500強設立企業323家,註冊港資企業7100多家,實際利用港資占實際利用外資(44.5億美元)的97%。我們相信深圳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並將保持廣東經濟核心增長極的地位。
廣東的發展戰略是“東西融合,南拓北進”。粵西“展茅洋”臨港經濟圈的發展已列入廣東省重點建設規劃。未來,湛江將建設成為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現代化港口城市、生態海灣城市、粵西中心城市和環北部灣重要城市。將茂名建設成為世界級石化基地、廣東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現代農業基地;陽江已建成全省新能源產業基地、重要的產業承接地和現代化濱海旅遊目的地。因此,展茂洋必將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極。
根據廣東發展規劃,粵東汕頭潮博會將通過優化整合粵東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結合自身海洋資源優勢,發展成為陸海關系和諧的沿海產業經濟帶,成為廣東又壹新的增長極。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奇跡,這主要得益於國家政策性資金的全力支持。2.臨海靠近太平洋主要國際航道,對外聯系方便。三是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便於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第四,僑鄉,富裕華僑的愛情情結,對早期開放影響很大。五、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發達國家很多低附加值、高汙染的產業都找到了轉移的地方。但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汙染嚴重,缺乏自主創新。隨著地價尤其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廣東經濟發展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GDP含金量越來越低,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持續增加,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粵北粵西發現較慢)。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廣東未來經濟增長的第壹個領域是借助港珠澳大橋,盡快出臺與港澳的壹體化戰略,加快珠三角經濟壹體化,盡快打造“壹帶壹路”出口基地。
第二,重視粵西粵北發展,縮小區域差異,讓廣東全面超越小康。第壹,廣東要以技術創新為重點,大力發展服務業,逐步降低低附加值產業和高汙染、高能耗產業的比重。二是大力發展科教,建設幾所世界壹流大學和壹批創新型研究院,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壹批核心技術。
第三,在貿易領域,廣東壹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陣地,要借助祖國巨大的內陸經濟腹地,繼續做好貿易,特別是與“壹帶壹路”戰略相契合的國際貿易。四是環境生態領域,這既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效益巨大的陽光產業。
第五,大力發展旅遊業。廣東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購物娛樂天堂。
限於水平,我只能膚淺地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