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符合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中西部地區可以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
能源原材料工業是現代經濟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是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物質基礎。中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礦產資源分布與現有生產力發展“錯位”,主要礦產資源探明儲量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豐富多彩的人力資源、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廣闊的市場潛力;東部地區投資環境良好,熟悉國際商業慣例,擁有信息、技術、人才等先進生產要素,資金充裕,國際經濟聯系廣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礦產資源缺乏,導致低水平生產過剩。東部地區進壹步發展所需的大量資源,特別是能源、原材料等工業品,不能完全靠進口解決,必須立足國內,重點向中西部傾斜;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產品要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開拓市場,也要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把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信息優勢與中西部地區的科技人才、資源和巨大市場潛力優勢結合起來,促進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這對發展國民經濟所需的重大裝備和成套設備,用落後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向能源、原材料行業滲透和拓展,促進地方中小企業發展,繁榮國土富民,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必將對縮小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影響;也是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安全的迫切需要;並將為實現中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具體戰略構想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主戰場是指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西部地區的10個省區市。但是,自從去年6月17江總書記在安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上作了關於進壹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講話,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後,中部地區感到東部沿海開放時,中部地區沒有享受到優惠政策,現在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仍然沒有享受到優惠政策。因此,中部各省區,尤其是內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乃至廣西(雖然屬於東部,但歷史上往往被歸為西部)都在積極爭取進入西部的“籠子”,希望享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相關政策。
中西部19省區市國土面積占全國的86.1%,幅員遼闊,各省區市內部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以“允許中部省份與西部接壤的部分地區享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相關政策”的方式體現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固然有其合理性,但由於中部省份與西部接壤的地區大多是省內落後地區, 要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為重點,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應該重點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區位和增長極(點)區域,不可能帶動中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中西部地區要選好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結合點,確定重點布局框架,以改革開放促發展,以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合理化。
具體思路和建議如下:
(壹)推進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開發開放,培育南昆經濟帶,新設北海-欽州-防城港經濟特區和大琿春經濟特區。
1.推進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開發開放。
長江經濟帶主要是指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的地區。其寬度垂直於長江及其100-200 km範圍,可延伸至西藏、雲南、貴州。長江經濟帶包括中國上中下遊產業集群,可以說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完整圖譜之壹。長江經濟帶是繼我國沿海國土開發主軸形成後的又壹國土開發主軸。振興長江經濟帶產業是中國十五計劃必須考慮的戰略問題。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有利於形成沿海和沿江國土開發的T型結構,增強綜合國力,擴大內需,有利於形成新壹輪引進外資高潮。
長江經濟帶和80年代沿海經濟帶面臨著同樣的背景和機遇。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是基於1994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思路,沿江省市及相關部門已獲得* * *。可以對比壹下80年代“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背景,從設立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到1988作為中央決策的“沿海經濟發展戰略”。20世紀90年代,以浦東新區成立、三峽工程啟動、重慶直轄市設立為標誌,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已具備非常有利的條件。
中西部長江經濟帶(100-200 km)是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區位和增長極(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使西部這些地區享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相關政策;讓中部這些地區享受與西部10省區市略有不同的政策,以此來銜接東部與西部,體現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連續性,解決中部不是東西的問題。中部長江經濟帶包括四省省會城市和若幹地級市。
世界上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和政策的壹個重要規律或原則是,城市與交通幹線的連接點和連線是經濟發展的最佳區位。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要通過節點城市和軸線(交通幹線和通信幹線)組成的網絡進行。當我們說長江經濟帶是中國國土開發的第二主軸時,我們的意思是它垂直於長江,它的100-200 km範圍在這個軸上。長江經濟帶實際上分為上中下遊三個經濟圈。長江上遊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包括四川的重慶和成都。長江中遊經濟圈以長沙、武漢、南昌為中心。長江下遊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除了上中下遊三大經濟圈,還可以擴展到西藏、雲南、貴州。
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應以點-軸-網的方式推進。具體思路是:成都、重慶、長沙、武漢、南昌、合肥等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為壹級節點城市,以鐵路(或高速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幹線組成的壹級節點城市之間的連接軸為壹級軸;以地級市為二級節點城市,以壹級節點城市與二級節點城市之間、二級節點城市之間的連接軸,如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幹線等為二級軸。網絡由節點城市和軸線組成,形成有利的區位。以點-軸-網絡形狀展開。確定拉薩、昆明、貴陽為“可延伸節點城市”,確定“可延伸軸”,如上圖。因此,根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長江經濟帶實際上可以界定兩個政策適用的區域,即西部10省區市所屬的區域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優惠政策;屬於中部地區的地區采取與西部地區略有不同的優惠政策。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即將開工的重慶-懷化鐵路,並不在“重慶-長沙”壹級軸上。需要修建渝懷鐵路某點至石門的聯絡線,形成“重慶-石門-長沙”壹級軸。這樣,65438多億人口的成渝地區的客貨流就可以通過湖南省會長沙,從而促進湘西北的發展。隴海-藍欣經濟帶主要指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組成的國土區域,寬度垂直於隴海-藍欣鐵路及其100-150 km範圍。隴海-藍欣經濟帶還包括中國上、中、下遊產業集群,也可以說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完整圖譜之壹。隴海-藍欣經濟帶可以說是繼沿海和長江經濟帶之後的第三條國土開發主軸。振興隴海-藍欣經濟帶產業是中國“十五”乃至21世紀必須考慮的戰略問題。推進隴海-蘭州新經濟帶開發開放,增強綜合國力,擴大國內市場和需求,有利於鞏固西部邊疆。實施隴海-藍欣經濟帶開發開放必須以水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為基礎。
隴海-藍欣經濟帶的開發開放應以點軸方式推進。具體思路是以隴海至藍欣鐵路和公路以及同方向的通信幹線為軸心,以沿線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為節點城市,呈串珠狀發展。隴海-藍欣經濟帶在中部地區的範圍包括河南省會城市鄭州和幾個地級市,如下圖所示。
2.以加強與東南亞、南亞的經濟聯系為目標,培育南寧-昆明經濟帶,新設“北海-欽州-防城港”經濟特區。
雲南是中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對外通道,與東南亞國家“山水相連”。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至此,壹個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大東盟終於成為現實。10東盟國家人口5億,陸地面積450萬平方公裏,覆蓋整個東南亞。10年來,東盟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經濟規則初步確立,政治經濟實力進壹步增強,中南半島經濟圈正在形成。東盟國家對中國友好。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區域化和集團化的快速發展,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將成為亞太地區新的經濟增長中心。瀾滄江-湄公河是中南半島最大的河流,有“東方多瑙河”之稱。流經六個國家,流域面積23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2.3億。該流域資源豐富,特別是水電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區位優勢非常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南昆鐵路於2月建成通車,1997,途經雲南、貴州、廣西三省,西起昆明,南至南寧,北至貴州郭虹,全長899.7公裏,近期年運輸能力10萬噸,遠期2000萬至3000萬噸。南昆鐵路為西南地區與華南沿海地區的溝通提供了便捷通道。南昆經濟帶是中國西南地區潛在的國土開發主軸,昆明是南昆經濟帶的西橋頭堡。昆明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南昆經濟帶的形成。鐵道部正在對連接東盟和中國雲南的泛亞鐵路進行可行性研究,建設泛亞鐵路將對加強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聯系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議給予雲南昆明壹些類似上海浦東的政策,鼓勵雲南與東盟國家加強互補的經濟聯系,積極參與中南半島經濟圈的形成,使之成為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橋頭堡。這是世紀之交中國最重要的地緣戰略之壹。
廣西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後發展地區。廣西背靠西南,面向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是西南出海的門戶,南昆經濟帶的東部橋頭堡。早在1992年,中共中央就確定了廣西的西南出海通道地位。目前,大走廊框架已基本形成,正在進壹步完善。廣西連接中國西南腹地和東南亞的橋頭堡作用正在顯現。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廣西的作用將更加明顯。因此,建議在廣西北海、欽州、防城港建立新的經濟特區,面積14587平方公裏,人口5158000人,行政級別相當於副省級。
3.圖們江地區將建立壹個新的面向東北亞的大琿春經濟區。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壹直沒有找到“良方”。關鍵是我們至今沒有為東北地區打造壹個便捷的開放窗口,以最便捷的通道直接與國際接軌,而圖們江地區是我們建立這樣壹個開放窗口的最佳區域。在這方面,我們可以以廣東省為中心,對比壹下華南的廣深港。我們可以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推出的“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中的“小三角”當作壹個“虛擬香港”。吉林省的長春市和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相當於廣東省的廣州市。然後,壹個包括圖們市、琿春市、汪清縣。也就是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完全有必要在中國圖們江地區建立東北第壹個經濟特區——大琿春經濟特區。其行政級別相當於副省級,由圖們市、琿春市、汪清縣組成,總面積1.53萬平方公裏,現有人口65.63萬。這樣長春、哈爾濱、大琿春經濟特區就形成了東北的增長三角,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就活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振興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從東北發展的需要來看,建立東北第壹個經濟特區——圖們江地區大琿春經濟特區是非常迫切的。為了促進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在中部地區的發展,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和振興,迫切需要把大琿春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與世界發達國家開展貿易。(2)確定中西部地區重點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
中西部地區重點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的認定標準是:(1)堅持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相結合的原則;(二)符合國土開發總體要求,列入國土開發綱要的重點開發區;(三)具有良好的交通、通信設施,或者可能布局重大交通、通信設施,靠近鐵路、河流等幹線,與城鎮體系相通,或者位於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對全省具有較大輻射能力;(四)礦產資源優勢豐富,探明儲量大或前景廣闊,水、能源、原材料匹配度好,資源質量和結構良好,近期或中期有發展前景,可能形成大型綜合性重工業基地;(五)工業固定資產存量巨大,能夠通過技術改造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在壹定時期內,產品需求好,特別是重要能源或進口替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意義重大。
根據研究,西部和中部地區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範圍內有以下14個區域可選擇作為重點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西部地區,蒙山-寧陜河套地區以煤炭為核心的(1)能源、稀土、特鋼產業綜合開發區。(2)隴海線西段——黃河上遊以能源產業為基礎的銅、鎳、鉛、鋅、鉑族有色貴金屬材料產業綜合開發區。(3)蘭新鐵路西段——準噶爾盆地石油、煤炭、黃金、鉻能源綜合開發區。(4)塔裏木盆地石油石化綜合開發區。(5)長江中上遊的三峽經濟開放區。(6)雲貴川攀西六盤水是以煤、鐵、銅、鉛、鋅、鋁、磷開發為基礎的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綜合開發區。(7)西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礦產資源綜合勘查開發區。(8)阿爾泰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寶石綜合開發區。(9)以鉀鹽為主的柴達木盆地鹽化工綜合開發區。中部地區:(10)焦作-鄭州地區,河南主要從事火電、鋁冶煉、煤化工。(11)湖南是由嶽陽、湘潭、株洲、長沙、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自治州組成的重點經濟開發區。(12)湖北有黃石、鄂州、武漢、荊沙、宜昌、襄樊、十堰的三角型重點經濟開發區。(13)江西重點經濟開發區是九江和南昌。(14)安徽是由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巢湖、合肥組成的重點經濟開發區。
(3)確定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和旅遊業經濟開發區。
針對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貧困面大的特點,積極探索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貫徹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和十五大精神,把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宗旨與國家“八七”扶貧開發目標結合起來。建議在14省中,中西部地區(含廣西、內蒙古)選擇自治州或相當於自治州的地區,如內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這些少數民族經濟開發區主要是在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協調和指導下,按照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相結合的原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當地情況制定的。湖南省只有1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從永順縣芙蓉鎮到古丈縣羅衣溪是新的經濟增長極。如果在這裏建立少數民族經濟開發區,可以促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從而帶動周邊縣市的發展,為中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探索出壹條新路。
旅遊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被譽為永恒的“朝陽產業”。中西部地區有許多獨特的旅遊資源,其中壹些是世界著名的景點。在這些地方建立旅遊經濟開發區,可以逐漸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建議將湖南張家界、四川九寨溝、雲南西雙版納、西藏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陜西Xi安、青海青海湖、甘肅敦煌確定為中西部地區旅遊經濟開發區。
總之,由於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根據工業化戰略理論、產業經濟學的產業結構理論、區域經濟學的點軸發展理論和增長極理論、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相結合的原則,結合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分三個層次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框架(見附圖)。第壹個層面,考慮到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連續性,選擇了連接東、中、西三大區域的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考慮到這裏的國力,給決策者提供了壹個備選方案。而且,筆者認為,建立兩個新的經濟特區,支持昆明的發展,也屬於第壹個層面。第二個層面,壹些地區位於兩大經濟帶,這也為決策者提供了壹系列選擇。第三級要由國家有關部門指導,委托省市政府運作。我們選擇了這個戰略框架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政策設計。
三、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應采用“超級特區”模式。
根據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國內外形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要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和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對連接東中西的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對雲南昆明,對新設立的北海-欽州-防城港經濟特區和大琿春經濟特區,對中西部地區重點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對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經濟開發區和旅遊經濟開發區,實行改革開放優惠政策。也就是說,把過去20年在東部沿海地區實施的改革開放的成功政策和措施,結合中西部地區的客觀實際,運用到上述地區。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壹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取決於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還取決於國家政策的投入。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實力,有大量的熱錢需要到區外尋找投資機會。1998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只有4.2%來自國家預算,而67.4%來自自籌和其他投資,9.1%來自利用外資。可見,中央財力有限,不可能大規模投入中西部。所以,只要國家把東部已經成功的政策措施投入進去,就可以從東部和國外吸引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
1992以來,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逐漸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力量。但從那以後到現在,無論是決策部門還是學術界,人們都不敢談落實特區政策或在中西部地區建立新特區。今天印度提出要學習中國的特區政策,我們卻不敢再提了。事實上,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東部沿海地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以及後來建立海南經濟特區時,就把經濟特區作為積極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場。壹開始,鄧小平同誌倡導的建立經濟特區是很成功的。今天,為實現我國工業化,加強裝備工業進口替代,完成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工業生產力的深度配置,鞏固國防,增強綜合國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已被提上中央議事日程。中央領導提出,加快西部開發要有新思路,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對外開放的新環境,采用市場經濟的方法,按客觀規律辦事,拿出過去辦經濟特區壹樣的氣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只有讓國內外投資者有利可圖地投資中西部地區,才能吸引他們。
近年來,國家有必要發行長期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適當擴大中央財政赤字和固定資產投資。但要看到,這兩年民間資本投資並沒有得到推動,外商直接投資也明顯減少。這就要求我們想方設法調動外國投資者和私人投資者的積極性,采取重大措施將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推向世界。
因此,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不是要不要采用特區模式的問題,而是壹個“超特區”模式(筆者這裏提出的“超特區”模式不是壹個地域概念,而是壹個政策概念,是指在選定的區域內,對於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資源開發項目、新建項目和現有企業改造項目, 應該給予比當年的經濟特區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人。 這與東部經濟特區不同),制定比經濟特區更優惠的政策,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因為中西部地區地域很廣,即使是長江經濟帶和隴海-藍欣經濟帶,昆明、北海-欽州-防城港、大琿春經濟特區,重點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少數民族經濟開發區,旅遊經濟開發區都很大。因此,這些地區的資源開發項目、新建項目和現有企業改造項目,都必須落實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也就是說,在上述地區采取外資和內資並重的政策,堅持對內對外同時開放,這是與東部經濟特區不同的。
(二)對上述新設立的兩個經濟特區以外的地區,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具體項目,實行改革開放優惠政策,優惠政策的程度要超過特區。比如企業所得稅可以定為8%-10%,從獲利年度起5年免征,6-10年減半征收,但是可以設定期限,比如從獲利年度起65438。
(3)根據國力增長,國家適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國家主要負責大型調水工程、鐵路幹線等基礎設施建設、高速通信工程和尖端科技軍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給予財政貼息甚至直接投資補貼,使國內外投資者成為開發中西部地區的主力軍。積極引導他們投資上述領域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4)由於中西部地區大多是資源開發行業和規模經濟要求較高的重加工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國家可以利用現有的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或者設立壹些新的產業投資基金,集中各種渠道的資金進行開發,甚至可以探索設立西部開發基金(限於投資在西部上市的股票),為廣大中小投資者創造投資渠道。國家開發銀行要發揮自身優勢,給予政策性貸款支持。
(5)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壹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制定西部開發法。國家成立了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協調各部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並成立了西部開發政策咨詢委員會,由產業、政府、學術界(有經驗、有知識的人)和西部地方代表組成。
(6)借鑒美國、日本等世界先進國家支持本國落後地區發展的經驗。例如,對於占國土面積22%的北海道的開發,日本設置了北海道開發部(定員88人)、北海道開發局(定員7466人)和北海道(東北)開發銀行。自1952以來,已制定並實施了六個發展計劃。目前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只有10的編制。可以考慮在適當的時候將國務院扶貧辦並入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充實其行政能力。改革企業登記,降低投資者投資上述領域的準入門檻。
(7)日本近期將原政策性銀行(包括北海道(東北)開發銀行)合並,成立日本政策投資銀行。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建議在國家開發銀行設立壹個機構承擔這壹職能,並予以加強。允許西南和西北分別設立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開發銀行。
(8)中西部地區要在充分利用國家資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時,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善投資環境。作為指導性政策,建議縣級以上幹部從精簡編制中預留20%至30%向東部發達地區、轉業幹部和海歸人員公開招聘;縣以下幹部將從精簡編制中預留30%至50%,在當地工薪族、打工妹、復員軍人和短期培訓的高校畢業生中公開招聘。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全面提高當地幹部的素質。
(9)中西部地區的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於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我們必須實行科學開發,保護資源並充分發揮其效用。我們不能壹哄而起,亂挖亂挖,以免破壞資源。
(10)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西部地區是我國主要河流的上遊和發源地,生態十分脆弱。在資源開發和工業化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
總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建議實行“超級特區”模式,實行比當年的經濟特區更優惠的政策。如果這壹政策出臺,將極大地激發中西部地區人民自力更生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將形成對壹般勞動力和高級人才的巨大有效需求,緩解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對東部沿海地區的壓力,擴大就業;讓很多大學畢業生去中西部建功立業,就像當年去深圳、海南壹樣;將在中西部地區形成新壹輪內外資高潮;中西部大開發也將為東部沿海地區提供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