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專業申報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首先是融合、跨界、***享。這是新經濟的理念,對於特色小鎮和旅遊業來講,也是壹種非常重要的理念。為什麽許多地方的旅遊長期停留在“門票經濟”的階段?就是因為沒有吸引遊客付費的極為豐富的、可選擇的產品。浙江的特色小鎮提出來“三個三”,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三生融合”,即生產、生活、生態三者必備;“三位壹體”,即產業、文化、旅遊是標配;三次產業融合,即壹、二、三產業融合,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如果只具備壹次產業的功能,就沒有旅遊價值,如果有了規模,具備了觀賞價值和因素,就融合了三次產業的功能,價值體現是最大的。
文旅特色小鎮還有壹個特點是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導向。特色小鎮不是以傳統的行政鎮為主,而是壹個新的發展平臺,旅遊業也可以理解為旅遊新業態融合發展的平臺。市場化的壹大好處是如果沒有很好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式、投資回報等,資本不會進入。可以采取PPP模式,政府以委托、特許經營、基金等方式支持,市場化開發、招聘專業公司市場化運營,多元參與。
重視軟資源的開發,對於文旅特色小鎮來講也非常重要。要重新定義小鎮的基礎設施,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不能缺席特色小鎮。此外,傳統農耕文明、遊牧文明、鄉村文化、傳統建築、古村落、傳統生活方式,是特色小鎮開發的重要資源。生態型經濟、原生態產品、綠色經濟、信息經濟,是特色小鎮軟資源開發的基本特點。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原生態農牧產品、特色種植和養殖,是軟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傳統農業文明、現代工業文明、生態文明與當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當是特色小鎮的追求。
文旅特色小鎮壹定要從走馬觀花型轉變為生活居住型。小鎮的設計要體現步行、方便、多樣性、獨特風格、特色文化,要生活導向、功能混合、高密度、緊湊型、微景觀、密道路,基礎設施最有效利用,這樣能耗低、運營成本也低。小鎮要有文化底蘊,以助於增強當地人的文化認同感和心靈歸屬感,也將積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質或亮色。小鎮要功能完備,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勞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頤養。我認為,最好的文旅小鎮是讓人們能夠住下來,因為文旅小鎮的消費者是城裏人。理想狀態的文旅小鎮應該是沒有大城市的擁堵、霧霾、人情冷漠、謀生壓力和緊張,但要有城市的功能、教育、醫療、文化藝術、時尚、商業等;擁有農村的青山綠水、新鮮空氣、綠色食品、原生態的慢生活,但沒有農村的閉塞、公***設施的不足、生計的艱辛、極度短缺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旅小鎮的另壹個特點,是要防止建設成為縮小版的城市,這曾是我們最失敗的做法。文旅小鎮不壹定需要巨額投資,鎮區整體風貌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延續自然發展的傳統格局,尊重自然環境的特色。街區體現地域、民族、傳統或時代特色,住宅建築風格、色彩、體量要協調。規劃建設要保持鄉村風貌、擁有城市功能,城鄉壹體化不是城鄉壹樣化、城鄉壹致化。總之,在形態上,城市應該是城市,鄉村就應該像鄉村。
文旅小鎮的最高境界,是讓城裏人體驗到壹種不壹樣的生活方式。我們以前搞古鎮開發,最大問題是見物不見人。把原來居住在裏面的人遷走,按照商業化、盈利原則改造後,呈現出來的是壹個大賣場,與當地人的生活完全脫節。改造壹定要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生活方式,做到融入、融合、彼此適應。如果把城市的建築模式搬到農村,就是社區化、房地產化、園區化,搞成了綜合體、大賣場,是反生活、反常識、反生態的。古村古鎮最重要的價值和靈魂,是要有原住民的居住和生活。當地人、企業、社區三位壹體,形成小鎮建設發展的利益***同體,當地人要認同規劃、參與建設、分享成果,這壹點在我國特別重要,是發展理念的壹次重大提升,否則就是壹個房地產項目。建小鎮不是蓋房子,小鎮裏要有文化、有生活。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小鎮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強調“產業建鎮”,就是要避免房地產化。具備資本、人才優勢的房地產企業湧入特色小鎮建設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產業主導,不能沿著發展房地產的老路走下去。
文旅小鎮要重視長期效益,要有耐心,避免急功近利。培育新產業、調結構、創新、聚集人氣、培育市場、文化、歸屬感和特色的形成,都是壹個過程。要避免用工業化思維搞建設,運動式開發、壹次性解決、畢其功於壹役等,都是不可取的。要整體規劃,滾動開發、梯次建設。要協調好出政績和慢工出細活的關系。要尊重現有村落格局,充分利用現有設施條件,避免大拆大建;綜合考慮整治項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經濟可承受性,避免急功近利;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延續特色景觀與傳統風貌,避免貪大求洋;政府統籌引導,尊重農民意願,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避免大包大攬。總之壹句話,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培育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精工細作,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