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心;鮑叔牙聽取管仲謀策,遭到失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後人即以「管鮑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堅貞真摯的情誼。
2. 求兩個古代友誼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於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壹片心。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家,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後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壹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正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後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輔 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壹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後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寧割席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壹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 地裏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壹旁。又壹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幹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誌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朋友比狀元重要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白敏中在青年時,與疏言灑脫的賀拔甚是好 朋友,兩人壹起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王起欣賞白敏中的才學,想取他為狀元 ,但不滿意於他與賀的交往。於是派人帶信給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於是就拒絕賀的來 信,但是事後他又後悔了,就跑出去追賀將事情告訴了他,然後說:“狀元有什麽了不起, 難道比朋友更重要嗎!”兩人於是開懷暢飲,王起知道後,反而壹起錄取了他倆。
真假朋友
明代學者蘇竣在《雞鳴偶記》中,對真正朋友還是虛假朋友作了區分。他 指出,道義互相砥礪,有過失互相規勸,這樣的朋友為“畏友”,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危 急關頭,都能生死相依,這樣的朋友可稱密友;而以甜言蜜語來迎合人,以吃喝玩樂論交情 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爭奪,遇災禍就相互傾軋的人是“賊友”。
3. 關於友誼的故事、名言、古文、古詩.急還要《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友誼的名言友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英)休謨 友誼--是使青春豐富多彩的,清純的生命的旋律,是無比美麗的青春贊歌. --(日)池田大作 友誼是壹種相互吸引的感情,因此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羅蘭 沒有彼此的敬重,友誼是不可能有的. --(蘇)馬卡連柯 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獲得真正的友誼並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用原則去培養. --(蘇)奧斯特洛夫斯基 友誼不再增長的時候,它馬上會開始下降--對於壹個人的友誼總是不進則退,兩者之間沒有靜止和平衡狀態. --(美)亨利、詹姆斯 若不能原諒彼此的小缺點便不能讓友誼長存. --(法)拉布呂耶爾 最牢固的友誼是***患難中結成的,正如生鐵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錘煉成鍋壹樣. --(英)科爾頓 幸福的時候需要忠誠的友誼,患難的時刻尤其需要. --(古羅馬)塞涅卡 如果說,友誼能夠調劑人的感情的話,那麽友誼的又壹種作用則是能增進人的智慧. --(英)培 根 人生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才是不容易;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德)馬克思 真摯的友誼猶如健康,不到失卻時,無法體味其珍貴. --(英)培根 在友誼裏,不用言語,壹切的思想,壹切的願望,壹切的希冀,都在無聲的歡樂中發生而***享了. --(黎)紀伯倫 既不請求別人也不答應別人去做卑鄙的事情,為友誼的壹項原則. --(古羅馬)西塞羅 柔和的態度對於壹顆被人輕蔑的心的確是很大的安慰. --(法)羅曼、羅蘭 以贈品收買朋友,則他也可能被他人收買. --(英)莎士比亞 長期在壹起同甘***苦***患難,才能有莫逆之交. --(古羅馬)西塞羅 友誼的最大努力並不是向壹個朋友展示我們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法)拉羅什夫科 虛偽的友誼有如妳的影子;當妳處在陽光下時,它會緊緊地跟著妳,但妳壹旦走到陰暗處時,它立刻就會離開妳. --(英)培根。
4. 關於"朋友"的古文名句及故事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的典故 伯牙是壹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鐘子期則善於欣賞音樂。
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鐘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見了壹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鐘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麽,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
有壹次,他們兩人壹起去泰山的北面遊玩,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於是他們來到壹塊大巖石下面避雨,伯牙心裏突然感到很悲傷,於是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起來。開始彈綿綿細雨的聲音,後來又彈大山崩裂的聲音。
每次彈的時候,鐘子期都能聽出琴聲中所表達的含義。伯牙於是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妳的聽力能想象出我彈琴時所想的意境,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妳的聽力!”後來,鐘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裏非常悲傷,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斷了,壹輩子都不再彈琴了,因為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像鐘子期那樣的知音值得自己為他彈琴了。
別董大 高 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壹,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
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
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壹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壹般。
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妳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妳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
字達夫,壹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
有《高常侍集》。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的壹對好朋友,史稱“管鮑之交”,說他們有“通財之義”。
所謂通財之義,是指他們在合作經營生意的時候,從不計較利潤分配的多少,不分妳我。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可見他們比親兄弟還親,這就很不容易了。
然而“管鮑之交”的內涵如果僅僅是建立在金錢上,那就未免太輕飄了。他們的友情別有洞天。
管鮑是齊國人,當時齊國的王子們為了爭奪王位,爆發了內亂。管仲被任命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卻被任命輔佐公子小白。
因為兩位公子的哥哥襄公無道,兩位公子被逼流亡出走,管仲和鮑叔牙自然要各隨其主,管仲和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和小白逃到莒國。 內亂平息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彼此爭先妳追我趕,要回到齊國奪權登位,管鮑二人自然又要各為其主。
在中途的爭奪戰中,管仲曾射過小白壹箭,這壹箭本是致命的,怎奈小白福大命大,箭頭被他腹上的衣帶鉤擋住了。結果最終是小白和鮑叔牙先回到齊國,從此小白就不叫小白了,改叫齊桓公了。
而公子糾和管仲只好回到魯國繼續政治避難。 隨後,鮑叔牙設計借魯國之刀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引渡”回齊國。
齊桓公為了泄射鉤之恨,要殺管仲,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告訴齊桓公,管仲是個治國奇才,不僅不能殺,而且還要重用。
起初齊桓公不答應,鮑叔牙又說:如果妳不想成就霸業,那就算了。如果妳想治國圖強稱霸,非用管仲不可,我鮑叔牙是不如他的。
於是,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後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齊桓公每天只顧喝酒玩女人就行了,凡事不用操心。
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余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壹個奇跡。難怪孔子在壹百多年後驚嘆地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
讓人費解的是,在管仲任命重臣大員時,從來沒有提攜過鮑叔牙。鮑叔牙在齊國的政壇上似乎不太得意。
更匪夷所思的是,管仲在臨死前,再三囑咐齊桓公不能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然而管仲是對的,他這輩子能報答鮑叔牙的,就是不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因為他深知,只要他壹死,齊桓公就會完蛋,而鮑叔牙也會隨之死於非命。果然,管仲死後的第二年,齊桓公也死了。
他的五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相互攻殺。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蛆蟲遍體也無人過問。
而鮑叔牙則幸免於難,全身而退逍遙事外。 這就是深刻意義上的“管鮑之交”,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
5. 有關朋友的文言文故事壹、管鮑之交(《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二、伯牙絕弦(《呂氏春秋》)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6. 古人交友的故事,文言文的,謝謝雞黍之約
秀才張劭,字元伯,乃漢明帝時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奮誌讀書。
有弟張勤同在家務農耕種,以供六旬老母。時到東都洛陽應舉,於客店遇秀才範式正危於時疫之中。
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陽人氏,年四十歲。元伯扶救巨卿於垂危之際,二人結成生死之交,式為兄,伯為弟。
二人已誤考期,時值重陽節,臨別,相約於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會,元伯言設以雞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鄰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雞黍之約。
其心慌極已碎,蓋因相隔千裏之遙,非壹日可至。聞‘人不能日行千裏,魂行千裏’之說,特以死而赴。
元伯是日終日佇立而待,至夜半方迎來巨卿,乃魂魄也!後元伯急赴山陽,半月至。見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報耳。
蓋義約之重,過生死也!
《百度知道》
7. 古代的知己的故事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會了。”
壹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裏相會。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半路上,他遇到壹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壹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
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裏久等,叮囑老人壹定要在這壹天來通知伯牙。
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壹曲哀悼知己。
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