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和IgG的區別是:作用不同、功能不同以及生理變化不同。
壹、作用不同
1、IgM是免疫球蛋白M,根據結構的不同將免疫球蛋白分為五種,IgM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壹。
2、IgG是免疫球蛋白G是血清主要的抗體成分,約占血清Ig的75%。其中40~50%分布於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組織中。
二、功能不同
1、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機體免疫中起保護作用,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應對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預防相應的感染性疾病。
2、IgM以膜結合型(mIgM)表達於細胞表面,構成B細胞抗原受體(BCR)。分泌型IgM為五聚體,是分子量最大的Ig,沈降系數為19S,稱為巨球蛋白,壹般不能通過血管壁,主要存在於血液中。
三、生理變化不同
1、胎兒出生前可從母體獲得IgG,在孕前期22~28周間,胎兒血IgG濃度與母體血IgG濃度相等,出生後母體IgG逐漸減少,到第3、4月胎兒血IgG降至最低,隨後胎兒逐漸開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漸增加,到16歲前達到成人水平。
2、IgM也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是機體抗感染的“先頭部隊”;血清中檢出IgM提示新近發生感染,可用於感染的早期診斷。膜表面IgM是B細胞抗原受體的主要成分。只表達mIgM是未成熟B細胞的標誌。
IgG的臨床意義:
1、血清IgG增高: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萎縮性門靜脈性肝硬變、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IgG型骨髓瘤、某些感染性疾病、IgG型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等。
2、血清IgG減少:見於抗體缺乏癥、免疫缺陷綜合征、非IgG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某些白血病、燒傷、變應性濕疹、天皰瘡、肌緊張性營養不良等。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免疫球蛋白M、百度百科-免疫球蛋白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