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拓展:
壹、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壹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壹般方法論。又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壹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壹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它既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了這壹嶄新的歷史觀以後,它不斷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內容上不斷充實,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並且還將在新的實踐中繼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為人類認識開辟了壹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實現了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實現了哲學的變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了歷史理論基礎。
二、剩余價值學說,剩余價值學說的結論是發現了資本剝削,這壹點是毫無疑問的,剝削就是剩余價值或者說存在於剩余價值之中。資本家最為嫉恨的就是這個學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中,社會上曾經提出的理論挑戰也是這個問題,成為社會上質疑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首要問題。其實,關於剩余價值和剝削問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並沒有終結,還有研究拓展的空間。
剩余價值學說來源於勞動價值論:“人的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壹源泉”,而且,活勞動創造價值,死勞動——物化勞動不創造價值。馬克思的這些判斷完全正確,是人類經濟學的真理,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也壹樣適用於對封建社會經濟生產的分析,包括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那麽,為什麽實踐中會出現認識矛盾呢?
分歧的關鍵點在於對壹組概念的認識上,就是“活勞動”與“死勞動”。“活勞動”創造價值,那什麽是活勞動?“死勞動”不創造價值,哪些勞動屬於死勞動?對於這兩個概念的分析存在認識差異,嚴格地說,並不是馬克思本人的責任,而是那個時代的局限。今天看來,那個時代社會生產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不足於對“物化勞動”進行更加詳細、準確的分類。現代智能化的生產線以及知識產權的普遍性應用,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天地。假設:增加新的機器設備,以提高生產率後,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而相對剩余價值增加,這裏有個問題需要考慮,即:新的機器作為生產力的壹部分,作用突現出來,提高了勞動效率。這說明資本不僅可以購買人力的勞動,也可以購買機器的勞動,機器勞動因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而提供了價值貢獻,那麽,這兩種勞動在創造新價值的過程中分別起到了什麽作用呢?機器為什麽會產生新價值呢?因為,機器是貨幣購買的,本質上是上壹次勞動的剩余,剩余的勞動有的是以產品的形式存在,這些產品可成為消費產品、生產資料,甚至是庫存或者是廢品(消費不了,又賣不出去,最後變質廢棄的)。如果成為消費品,沒有參與新的再生產,以及庫存和廢物也不參與再生產,那這壹部分剩余勞動(產品)相對於再生產來說,就是“死勞動”,不創造價值。關鍵的關鍵就是作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剩余勞動(產品),它們雖然參與了再生產過程,馬克思也認為它們是“死勞動”,從而不產生新價值。這是我們今天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另外,剩余勞動中的壹部分是以貨幣的形式存在,有的購買技術,有的購買了設備,有的以工資形式雇傭了工人。在這部分(以貨幣資本存在)剩余勞動中,工人是“活勞動”,確定無疑,那麽,購買現代化設備、購買新技術的這部分剩余勞動(資本),究竟是“活勞動”還是“死勞動”?這也是研究的重點。矛盾的焦點集中在了“活勞動”與“死勞動”上。
運用我們前面闡述的“再勞動”理論進行分析,購買設備、技術的這部分資本可以屬於“再勞動”範疇,它們參與了再生產以及新價值的創造。這從表面上看也許與馬克思原來想論述的觀點不太契合,但實質上,並不違背馬克思論證剩余價值和剝削是如何產生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新的歷史時期有了新的勞動要素的參與,研究新的勞動要素,並將剩余價值定位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