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下面為大家準備的是簡短的成語小故事100字左右,身為中國人,妳必須要了解的十個成語故事,還等什麽呢,壹起學習起來吧!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

成語故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壹樣。莊子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

成語故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3

成語故事當:相當。壹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壹個以壹當十的戰例。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4

成語故事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壹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壹次他說:“壹只鴨子壹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壹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5

成語故事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準選出的“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6

成語故事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7

成語故事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8

成語故事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壹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壹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汙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9

成語故事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0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壹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采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之後,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壹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壹下子盡被殲滅。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1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壹片片竹簡上,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務必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壹齊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資料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能夠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資料了。”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2

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這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但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這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忙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3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壹天,他趁人沒註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閑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壹條小溪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幹什麽?”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吃了壹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壹位大詩人。

《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麽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4

這個典故源於於唐.劉束的《隋唐佳話》。唐朝時,大臣許敬宗為人非常自傲輕慢,凡屬他見過的客人,盡管經人介紹,也常常忘記很快,如果再見面如同生人壹樣。有的人就譏諷他記性太差了。許敬宗則回答說:"像妳這樣的人,我當然很難記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遜、劉季綽、沈約、謝兆等著名學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認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沒有師傅或門徑,獨自探索知識或技術的掌握與創造。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5

從前,有個農民在田裏種蘿蔔,他累得滿頭都是汗水。正在這時,忽然跑來壹只野兔,壹頭撞在旁邊的大樹上。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撞死了。那個人很高興,把野兔撿了起來,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壹只野兔吃該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裏不勞動了,坐在大樹下等著,希望再有野兔跑過來,自己撞死在大樹上。

他等了壹天又壹天,野兔沒有再來,農民的.蘿蔔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株”在這兒就是“樹”。這個成語有兩個意思。壹個是比喻有人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經驗,還牢牢守住不放。壹個是比喻有人不願切實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獲。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6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進行學習。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壹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正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壹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學習機會。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適的生活。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7

豐沛的雨水使田裏雜草狂長。

農夫見了,非除之而不甘。尤其是紅根豬草對莊稼為害甚烈,農夫更是深惡痛絕!

紅根豬草忍不住嘆息道:“我們如此不受歡迎,遭人唾棄,活著何苦呢!”

其他的雜草趕緊安慰說:“其實,我們都不必妄自菲薄,只是站錯了位置而已。如若將妳拔切後餵豬,顯然是很好的飼料。當然還可以與我們壹起拔曬後燒成草灰,不也能肥沃土壤麽?”

農夫聽了,立即改變了對雜草的態度,將它們化腐朽為神奇,使它們成為莊稼的供給營養。

的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只是我們常常被其表面現象所蒙蔽或迷惑罷了!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8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總嫌自己的秧苗長得慢。於是,他就把每棵稻子都從土裏拔高了壹些。

有個急性子的宋國人,日夜盼望稻田裏的稻子快些長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長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樣長的那麽快。

有壹天,他想出了壹個妙計: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從土裏拔高了壹些。

“好累啊!辛辛苦苦幹了壹整天!不過,田裏的稻子倒是都長高好些了。”

他的兒子聽說田裏的稻子長高了好些,連忙跑到田裏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裏的稻苗的葉子,都開始枯萎了。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19

這個典故源於《國策.齊策》。戰國時,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趙威後接見了這位使臣,壹見面,趙威後便問:"今年妳們齊國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齊國的使臣壹聽心裏很不高興,就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貴國的,現在妳先我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賤後貴,貴賤倒置嗎?"趙威後聽了連連搖頭:"不!如果沒有好年成,老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老百姓,哪裏還有什麽國君?我不這樣問妳,難道讓我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麽損害。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0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壹群魚兒自由自在地在那裏生活著。有壹天忽然城門上燃起了大火,壹條魚兒看見了大聲叫道:“不好了,城門著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他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結果,除了那條魚外,別的魚都設有逃走。

這時,人們趕來救火,他們從池塘裏舀水往城門上潑,不壹會,火被熄滅了。由於舀幹了池塘裏的水,沒逃走的魚全遭了殃。

因為城門失火,導致沒有逃走的魚遭了殃,說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如果割斷聯系就要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1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想勸說秦國征伐六國,稱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說道:“現在的秦國,就好比壹只羽毛還未長全的小鳥,如果硬要展翅高飛,必定會遇到災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國,對我進行開導,我表示感謝。可是,關於爭霸稱帝的事,還是以後再說吧。”

蘇秦不願意就此離去,於是給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說明爭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這時,蘇秦的資財也耗費光了,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2

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字子猷),壹次從酣睡中醒來。當他打開窗戶,看到壹地潔白。於是,詩性大發,吟起了左思的《招隱詩》來。

吟著吟著,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這時的戴逵卻遠在曹娥江上遊的剡縣。

於是他立馬動身,連夜乘小舟前往。

經過壹夜,他也來到了戴逵家門前。然而,他卻突然折返。

後來,有人問他這又是為何?他答:“我本來就是乘著興致前往,既然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非得要見戴逵?”

率性而為、灑脫不羈,魏晉風度由此可見壹斑。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3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上來得壹塊玉璞(末經加工的玉,外包壹層石質),拿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和大臣及玉匠看後說是石頭,並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武王繼位後,他又把玉璞獻給武王,結局同樣,又失去了右腳。文王繼位後,卞和不敢再獻玉了,就抱著玉在荊山下痛哭,直哭得眼裏流血。文王派人問其原因,他說:我傷心的主要是妳們把玉認作石頭,把好心認為是欺詐。文王命人把玉璞鑿開,裏面果然是壹塊質量極高的玉,被作為國寶珍藏起來,人稱和氏璧。後來這紙璧落到趙惠王手裏,秦昭王要用15座城換取。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極有價值的東西稱為價值連城。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4

相傳,古代有個姓盧的書生,家境貧窮潦倒,卻貪圖享樂,官迷心竅。有壹次,在旅店裏道士呂翁給盧生壹個枕頭,並對他說:‘‘只要枕著它睡覺,壹切就會稱心如意。”當時旅店的人正熬黃粱(即小米粥),盧生便枕著呂翁給的枕頭睡去。沈睡之中,他夢見自己被封官拜相,並娶了壹個聰明美麗的妻子,從此兒孫繞膝,人丁興旺,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盧生高興極了,以致壹驚而起,只見呂翁仍在身旁,鍋中黃粱尚未煮熟,剛才只不過是作了壹個短暫的美夢罷了。

這個故事說明,不從實出發的想法、欲望終歸要消失。它告訴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5

這個典故出自《昭明文選》卷十六《賦.長門賦》。漢武帝劉徹的妻子陳阿嬌非常得寵,被立為皇後。但後來陳皇後壹直未生下獨生子,她又嫉妒別的宮妃得寵,便暗中搞媚術和"巫盎"(用巫術詛咒的辦法)害人所以被漢武帝廢棄,逼令住在長門宮中。她悲苦愁悶,想恢復過去皇後的地位。聽說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是妙筆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獻壹百斤黃金給司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請他們買酒喝。托司馬相如為她寫壹篇能解脫苦悶生活的文章。司馬相如就寫成了《長門賦》,呈獻給漢武帝,勸導他不記舊怨,重新和好。由此,陳皇後又得到漢武帝的寵愛。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無人賞、有才無人用的冷落境遇。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6

晉代,有個叫孫康的書生,幼時家貧,無錢買燈油,不能夜讀,只有早早睡覺。

他覺得這樣白白浪費掉時間,非常可惜。壹天夜裏,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幾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照出來的,孫康心中壹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

他回屋拿書,在雪地中壹試,果真可行。

於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這種苦學的態度,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壹位飽學之士。他也成為天下學子的楷模。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篇27

蛙坐井中,終日沈醉於頭頂上壹方藍天的美景。於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譏笑為眼光狹小、見識淺薄者。但我想,坐井觀天未嘗不可,因為它是跳出井外,觀賞浩瀚星河的基礎。

試想,蛙既然能靜心於井底觀天,天長日久,必定會對眼前那方藍天中星轉鬥移、日月變更熟諳無比。這無疑為它將來面對廣闊無際的天空打下壹個良好的基礎。相反的,若蛙毫無思想準備,壹開始就置身於廣闊的天空之下,難免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