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的文人學士常把“讀萬卷書”與“行萬裏路”相提並論,幾乎都有過旅行遊覽的歷史。其中比較著名的是: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戰國後期待人。他因受人讒毀,被楚國君主貶謫,先後到漢北、江南,長期在沅、湘流域遊歷;深感國家政治的腐敗和自已理想的破滅;憤然寫下了《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詩。這些詩,以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他嫉惡如仇、憂國憂民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被譽為“逸響偉辭,卓絕壹世”(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傳說故事;不僅對桑欽的《水經》作了修正、補充和闡釋,而且對祖國山水作了謳歌和贊美;既具有珍貴的地理學價值,又占有重
徐霞客(1586~1641年),地理學家。他不入仕途,專事旅遊,他22歲起就在母親支持下,“周遊名山大川,以闊大心胸,增廣見聞”。他北抵燕幽,東達粵閩,西入滇南,不怠盡誌,歷時39多年,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福建、江西、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他跋山涉水,鳳餐露宿;對祖國的錦繡河山、地質礦產、水利資源以及各種生物、植被、洞穴、巖溶進行了詳盡地考察研究;並每天堅持寫日記,以清新簡練的語言記述了其親身經歷和旅途見聞,被後人編成《徐霞客遊記》,由於這部書文筆生動,記述精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它不僅是部地理學著作,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此外,王維、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歐陽修、沈括、蘇東坡、李清照、陸遊、朱舜水、李時珍等都是古代著名文人,都有過旅行遊覽的壯舉,都有不朽作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