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
平原博物院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是河南省館藏量第二大博物館,僅次於河南博物院,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壹。
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的原平原省博物館、新鄉市博物館、新鄉市檔案館,2007年總投資約3億元開工,於2011年合並建成集博物館、檔案館、史誌館、城建檔案館於壹體的綜合性建築。
規劃總用地面積7.5公頃,總建築面積52585平方米,地上三層建築。
壹、二層為展覽空間,設文物展廳19個,檔案展廳6個。
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上萬件,國家壹級文物63件。
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館***有19個廳,其中16個廳作為展覽文物所用。
其中12個展廳為固定展廳,4個為臨時展廳。
西側為“牧野華章”通史類展廳,時間範圍從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文化遺存開始,分為原始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四個篇章,種類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銅、明清書畫、歷代碑帖拓片著稱。
東側為文物專題展廳,分為《館藏青銅器展》、《館藏陶瓷展》、《館藏書畫展》、《館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藝術展》五個專題展覽,***展出精品文物壹千多件,對青銅器、瓷器、字畫、拓片等進行專題陳列。
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於原平原省所轄的範圍。
無論是館藏量還是館藏價值,在全省地級博物館中都名列前茅。
其中,鎮館之寶有祖辛卣、婦好方尊、牛面紋卣等壹批珍貴青銅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
此外有歷代書畫作品1700余件,時代自秦漢至近現代,代表性藏品如趙子昂、董其昌、史春薈、李苦禪、白雪石等的書畫作品。
該院是新鄉十大標誌性文化建築之壹。
在建築藝術上,其壹表現為“華夏之光”——文明精神的傳播,借助規劃形式的放射狀規劃圖景與建築形象上的獨特個性,通過以豎向線條為主的石材巨大實體尺度,以及其富於韻律的排列,形成了博物院震撼人心的整體氣勢,寓意著新鄉牧野大地,作為夏、商、周中國最早王朝的中心,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其二表現為“歷史年輪” ——歷史的沈澱與傳承,平原博物院平面呈半圓形,通過與樹的“年輪”在形態、肌理上的呼應,體現出歷史延續性。
她寓意城市是成長著的城市,而平原博物館,正式要記錄下這座城市成長過程中的“年輪”,讓人們得以通過這些“年輪”,重視她的點滴回憶。
其三表現為“太行山勢”——地域性與生長性,平原博物院建築形象強調豎向上的生長感與層疊起伏的態勢,外形硬朗、剛毅,平原兒女堅忍不拔的性格。
在參觀後受益頗深,仿佛親眼見證了歷史的輪回,感受了濃厚的歷史氛圍,讓我更加有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