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典型方式:
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引進戰略投資者,引進資金,重組。
1配套措施:
員工持股。從激勵的角度,進壹步實現股權多元化的措施。壹般需要結合四種手段或者在二次混改的基礎上實施,不能單獨實施。
在實踐中,國企混改的措施主要表現為單壹模式混改、多模式聯合混改和模式與配套措施聯合混改。
在下面
我們將結合雲南白藥、中油資本、中糧資本、綠地集團、江蘇高投的混改案例,系統解讀“4+1模式”。
壹,
雲南白藥兩次“引戰投”的單壹模式
雲南白藥作為醫藥行業業績增長的典範,自1993上市以來,業績增長壹直領先於同行。混改前是雲南省國企下屬的全資上市公司。雲南白藥控股的混改可以概括為“引戰兩步走”:
戰鬥投票的首次引入
2016 12,雲南白藥控股股東白藥控股通過增資引入新華都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新華都將向白藥控股增資約254億元。交易完成後,白藥控股股權結構將變更為雲南省國資委和新華都各占50%。
2017 4月19日,白藥控股召開董事會,白藥控股高管不再保留省屬國企領導身份和職級待遇,而是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拔,成為職業經理人。
戰鬥投票的第二個介紹
2065438+2007年6月6日,白藥控股通過增資引入江蘇於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於越”)作為第三方股東。本次改革中,江蘇於越增資約56億元,收購白藥控股10%股權。交易完成後,白藥控股形成雲南省國資委45%、新華都45%、江蘇於越10%的股權結構。
雲南白藥的混改模式有以下三點:
1.改革動作加大:兩次引入戰投後,最終過半股份用於改革,這是以前沒有的,說明地方重點國企改革動作加大;
2.真正的市場化:在放棄幹部身份,成為職業經理人的同時,高管釋放經營活力,為下壹步管理層持股奠定基礎,有望建立市場化的治理機制;
3.增量引進:引進戰略投資者原則上只采取增量引進,不通過案例並結合國家出臺的國企混改相關政策固定存量。
二是中油資本采用“資產重組+上市”的雙模式組合進行混改。
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資本”)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專業化金融業務管理公司。中石油資本混改項目* * *歷時8個月,最終通過資產註入、兼並重組重新上市。其混改路徑如下:
中石油資本的混改模式有以下兩大看點:
1.通過資產重組,將連續兩年虧損的*ST濟柴轉型為經營範圍擴大、金融牌照較為齊全的綜合性財務公司;
2.重組後上市有望成功。
三。中糧資本采用“引入戰投+引入基金+員工持股”的“模式+配套”模式進行混改。
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旗下經營和管理金融業務的專業化公司。中糧資本註冊資本654.38+0億元,由中糧控股654.38+0.000%。
2019年4月17日,中糧資本披露,將以“增資+股份出售”的方式募集資金共計80億元,其中以增資形式募集60億元,再以增資價格向投資者轉讓相應的價值20億元的股權。最後,中糧資本實際融資69億元,確定了7家投資方:國資、京首農、石聞投資、弘毅投資、吳梵投資、上海國際、航發資管。增資後,中糧持股比例降至65%左右,新股東總持股比例約為35%,其中員工持股比例約為3%。
中糧資本的混改有以下三大看點:
1.引入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簡稱“國家調整基金”)。中糧資本是基金成立以來投資混改的兩家企業之壹(另壹家是中國聯通),表示未來國企混改項目將得到基金的助力;
2.采取“增資+賣股”的方式,進壹步降低國有資本持股比例,優化股權結構;
3.增資方案中,還設計了員工持股。
第四,綠地控股采用“引進戰投+員工持股+整體上市”的“模式+配套”模式
綠地集團是上海超大型國有企業集團。2013混改前,綠地股權結構如下:員工持股比例為36.43%,國有股東持股比例為60.68%。其混合路徑如下:
引入戰略投資者
2013年末,綠地通過增資擴股引入平安創新資本等5家戰略投資者。五家機構以每股5.62元的價格共同向綠地集團增資65,438+065,438+0.729億,占增資後資本的20.2%。引入5家戰略投資者後,員工持股會持股比例稀釋至29%以下,國有股降至50%以下。
建立員工持股平臺
由於有限合夥形式的50人上限,綠地將1,000員工以股權分割為32個小的有限合夥企業(上海綠地投資管理中心1-32),形成了上海綠地。上海綠地投資由綠地管理層直接控制,這是其核心利益的體現。上海綠地投資的法定代表人為張玉良,董事長兼總經理。
整體借殼上市
2014 3月17日,金峰投資撥出原有資產23億元,註入上海地產集團持有的綠地集團股份,評估值655億元,並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購買其股東持有的綠地集團股份,從而完成對綠地集團100%股份的收購。
2015年8月3日,公司名稱由“上海金豐投資有限公司”變更為“綠地控股有限公司”。18年6月,綠地控股上市。
綠地混改的方式主要有三點:
1,設立有限合夥吸收合並員工持股會;
2.上海SASAC放棄控股權;
3.綠地集團通過金豐資本上市解決同業競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