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論語.裏仁篇》第七章_讀書筆記600字

《論語.裏仁篇》第七章_讀書筆記600字

第七章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章有?觀過知仁?的意思。而這句話表面看來有歧義,但是其儒家的生命價值是肯定的,也是不變的。壹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仁?訓為?人?;?黨?為?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過錯分別歸於不同的類別,所以,通過觀察壹個人的過錯就可以了解壹個人仁還是不仁了。再有壹種的解釋就是:人指君子。?過?指過錯。結合?茍誌於仁矣,無惡也?來理解,?人之過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過錯,各有所不同,觀察君子的過錯,才能知道其為仁如何。此解較為妥當。以下幾種解釋可資參考:

孔安國曰:?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論語註疏》)

二程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類。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

尹焞曰:?於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後漢吳佑謂:?掾以親故:受汙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雖有過,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謂必俟其有過,而後賢否可知也。?(《論語集解》)

現在看來,仁與不仁是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然而,時過境遷,物似人非。人們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斷變化,仁與不仁也不斷呈現新的意義,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顯現。所以,因恪盡職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誤,是君子之過;而故意知法犯法,穿鑿附會,鉆法律的空子則是小人之惡了。因此,我們不僅要觀過知仁,還要觀惡知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