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內心的感覺,是我們判斷事物的唯壹可靠的憑仗。
然而,如果沒有學會尊重並信任自己的感覺,我們就會容易信任壹些貌似正確的信條。
壹旦我們過於依賴這些信條,它們就會成為僵硬的教條。
並且,很多這些信條,本身就是片面的,甚至錯誤的。
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愛情也是最難把握的,這時的感覺似乎過於紛繁復雜,於是我們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覺,而去信賴壹些教條,這是非常危險的。
( 壹 ) 壹個人越愛我,會對我越好
這是關於愛情的最普遍的教條之壹,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條。
對於壹個內心充滿愛的人而言,這個信條正確。但對於壹個心態充滿恨的人而言,這個信條錯誤。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所決定的。
假若壹個人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基本是和諧的,是相愛的。那麽,這個人越愛妳,就會對妳越好。
但假若壹個人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是病態的,是相互對立甚至仇恨的。那麽,這個人越愛妳,就會對妳越糟糕。
我們所有重要的外部關系,都是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的結果。並且,壹個外部關系越重要,我們內在關系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厲害。所以,壹個內心恨越多的人,他越愛壹個人,他就越是那個人的地獄。
幾乎每天,我們都可以在新浪網的社會新聞中看到男人殺死自己的愛人的新聞,便是這個道理。
又如,多數連環殺手選擇的攻擊對象是有***同點的,譬如壹個連環殺手的受害者都是紅上衣和長頭發的女子。那麽,可以說,這壹類型的女子,便是這個連環殺手的夢中情人,是他所愛的對象。但他越愛她們,他就越想攻擊她們,因為他的?“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媽媽?”的關系充滿暴力和仇恨。
當然,多數人的內在關系模式中是既有愛又有恨,既有和諧的壹面也有對立的壹面。於是,多數人的愛情勢必會愛恨交集。如果妳渴望自己的愛情基本是溫暖的、和諧的且最好還要有壹個幸福美好的結果,那麽,壹個簡單的前提條件是,妳和愛人的內在關系模式都基本是溫暖而和諧的。
如果妳渴望自己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愛到極致,恨也到極致。那麽,這個渴望本身就說明,妳的內心是分裂的,是沖突的,而妳也勢必會去尋找那種內心嚴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戀愛時代,只要愛人不是妳被迫選擇的,那麽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妳主動選擇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戀愛,試著不譴責對方,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後主動選擇,並承擔選擇的責任。
無論是誰,其內心壹定是有分裂的壹面的,並且這壹面壹定會在愛情中展示出來。妳如此,愛人也如此。愛情既是兩人美好壹面的淋漓盡致的展示,也是兩人分裂壹面的淋漓盡致的展示。如果兩人都樂意承擔各自的責任,那麽兩人的內心都會得到很大的修復,愛情就起到了極大的治療效果。
我們壹定要看到愛情的這壹面,否則很容易會對愛情產生失望。
最後,我再次強調,盡可能地遠離內在關系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這個人有自省的能力。
( 二 ) 越忘我的愛越珍貴
我們都渴望愛,但又不敢相信愛,非要看到對方給出愛的證明,我們才敢相信。
這種心理,女性尤甚。
那麽,對方什麽樣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愛的證明?
很多人內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愛。假若對方越忘我地愛我,甚至會不惜踐踏他的尊嚴,可以為我的壹頂點利益,而舍棄他的壹切,包括財富和生命……
假若妳有這個自覺或不自覺的答案,那麽等待著的妳,便是地獄。
因為,壹個人在追求妳的期間越忘我,在關系確立後就越容易?“忘妳?”。這種巨大的轉變,會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子,她會認為,戀人追求自己期間之所以那麽忘我,原來僅僅是抱著壹個目的——得到她的身體,而壹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出來了。
這樣的說法,會令男人看起來極其居心叵測,極其險惡。
居心叵測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數量也不是極少數。不過,就我了解,多數那種先是忘我而後?“忘妳?”的男人,是真誠的。追求期間,他們是真誠的忘我,關系確立了,他們是真誠的?“忘妳?”。
因為,忘我和?“忘妳?”,是壹個硬幣的兩面,是壹體的。
我們為什麽會癡愛壹個人?壹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將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壹個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他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癡愛。
然而,壹個人越迷戀愛人,他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愛的並非是妳,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沒得到愛人,那麽這個幻象就永遠不會破滅,於是這個人就會永遠愛得忘我。壹旦他得到了愛人,他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於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愛人從他的?“理想自我?”變成了她自己,於是,忘我就變成了?“忘妳?”。
這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壹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個遊戲是雙方***同完成的。壹個心態健康的女子,看到壹個忘我癡迷她的男子,盡管意識上可能會為他感動,但本能上覺得不舒服,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並因而遠離這個男子。但壹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她過於警惕,難以相信壹個男子的愛,她必須要看到那個男子忘我的愛,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為這個男子愛她。
於是,被追求期間,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愛,關系確立後,她忍受男人的?“忘妳?”的折磨。
其實,假若用心去感覺,那麽她會發現,這個男子戀愛期間的忘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他看似在忘我的愛,但其實根本就不了解她,根本就沒看到她的真實存在,他愛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
這個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壹樣的。戀愛期間極其?“忘我?”的女子,壹樣容易是愛人的地獄。
( 三 ) 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
這句話建立在壹個前提之上——人們都是愛學習,愛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壹句俗話更準確——?“江山易改,本性難易?”。
也就是說,壹個懂得愛的人,會壹直懂得愛;但壹個不懂得愛的人,會壹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系不大。
如果用內在關系模式的概念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相愛的人。不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不相愛甚至相對立的人。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系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系上來。於是,童年與家人關系和諧的人,戀愛時的關系較容易達到和諧,童年與家人關系沖突太激烈的人,戀愛時的關系較容易產生沖突。
這種投射是相當恒定的,與年齡關系不是很大。
壹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願意自省。於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
然而,壹個內心沖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他的年齡越增長,遭遇的愛的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抵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 四 ) 對朋友越好,對我會更好
看過壹些所謂戀愛手冊,很多手冊都提到,要看壹個人,可以借鑒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系。假若他與他們相處融洽,那麽他就會與妳相處融洽。
我壹度以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然而,了解了無數愛情故事後,我發現,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這壹點的借鑒意義其實有限。
因為,不管壹個人看起來多麽在乎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系,這種關系所產生的情感深度,仍然遠不如情侶關系。於是,壹個人在處理與朋友和同事的這類關系時,可以較好地運用理性,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在深度的情侶關系中,沒有誰願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許多人對配偶和孩子冷漠,對外人親熱。
這種現象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對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感深度不強的關系中展示自己好的壹面,但對親人,他不願意也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實的壹面。
於是,壹些內在關系模式很糟糕,但同時又特別有心計的人,會出現極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簡直像個聖人,在家裏卻是壹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麽,該怎麽辦?該怎麽去判斷這個人?
其實很簡單,就根據妳自己的感覺。如果這個人以前談過戀愛,有過深度的親密關系,試著去了解壹下他在這個親密關系中的真相。
判斷壹個人內在關系模式的最好的辦法是看他的親密關系。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糟糕,但和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系平等而和諧,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健康的,他對外人的糟糕態度,可能是理性學習的結果,改起來比較容易。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好,但和親人的關系充滿沖突甚至仇恨,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有問題的,並且這壹點改起來相當不容易。
( 五 ) 他說我不行,那壹定是他行
男權社會要求男人行,男權社會的女性也渴望男人很行。
盡管,現代社會不再那麽男權主義了,即便有些女性自己很行,不需要男人太行才能生存了,但?“男人相對行,女人相對不行?”這種觀念仍然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深處,可以說是目前每壹個主流文化的集體無意識。
男人讓女人相信自己行的方式有兩種:壹、展示自己的優點;二、否定女人的優點。
假若壹個男人的內在關系模式是?“我行,妳也行?”,那麽,他會傾向於使用第壹種方式,而較少使用第二種方式。
假若壹個男人的內在關系模式是?“我行,妳不行?”,那麽,他會傾向於使用第二種方式,而較少使用第壹種方式。
假若壹個男人的?“我行,妳不行?”的程度非常嚴重,那麽他會將第二種方式當作常態方式,頻繁否定自己所愛的女人。
有趣的是,在戀愛期間,很多女人因頻繁被戀人否定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後,她們的想法居然是?“既然妳總是說我不行,那妳壹定行了,既然如此,我就靠妳了?”。
但最後,她們發現,這個男人會幾十年如壹日地否定自己,這時,她們有了憤怒,有了窒息感。並且,這個男人自己的能力也不怎麽樣,甚至很糟糕。
女人有時也會頻頻使用否定戀人的方式,但她們即便使用,壹開始也是比較隱蔽的。相比之下,男人似乎獲得了否定女人的資格似的。甚至,壹些女強人對我說,假若她們的自信沒被男人嚴重摧毀,她們對戀人會缺乏感覺,會覺得他們不夠她們依靠。
所以,這也是壹種雙重奏。漫長的男權社會制造了這種集體無意識:女人就是不行,男人就是行。於是,在壹個男人面前,如果女人產生不了?“我不行?”的感覺,似乎愛就難以產生。
男人多少都懂得這壹點。於是,男人普遍習慣於否定女人,也習慣偽裝得很行。並且,自己內心越自卑,就越偽裝得?“我很行?”。他越偽裝,就越對所有會喚起他自卑的信心敏感,於是就越要打壓自己所愛的女人的自信。
然而,說?“妳不行?”和?“我行?”並沒有必然聯系。
( 六 ) 受過傷,會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發展新的感情時,常做的壹件事是訴苦。他們將自己的以前的感情描繪得那麽糟糕,將自己的前女友或前太太描繪得那麽可怕,於是作為傾訴對象的女子的母性被觸發了。
並且,壹些女子愛上這些男人時會想,他們既然受過傷了,那麽會更懂得愛更懂得珍惜我了。
有時,女人也會向男人訴苦,而壹些男人的保護欲望也被激發了。
然而,作為傾訴對象的人忘記了壹點,傾訴者是自由戀愛,以前的戀人是他們的自由選擇,他們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有至少壹半的責任。
我們常講,人應該吃壹塹長壹智,但這只是願望,事實是,具有這種寶貴素質的人總是少數,而多數人的人生總是在同壹個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勢都壹模壹樣。
所以,假若追求妳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壹團糟。那麽,他和妳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壹團糟,而不是突然變得更好。
除非這個人有這樣壹個素質:他在向妳傾訴時,很少描黑對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責任。不過,假若壹個人具備這種素質,妳會較少聽見他訴苦。
有時候,妳會發現,自己和他以前的戀人迥然不同,似乎妳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妳與他,會和她與他是完全不同的。
從妳所扮演的角色看,從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的確如此。但從整個關系的角度看,這次感情和上次感情,其實是壹回事。
壹個女子,是女強人,她操心前夫的壹切,而她的容貌、收入和其他壹切外在條件也都比前夫好。但最後,這個?“沒良心的?”還是離她而去。他寧願過著流浪漢壹般的生活,也不願意再回到她身邊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個女子大受打擊,覺得自己很委屈,以前那麽辛苦,但男人不買賬。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於是,她改變了擇偶標準,以前她傾向於選擇柔弱的男子,那樣才能激發她的保護欲望。現在,她想找壹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
她身邊的男強人不少,而她的條件也不錯,找到壹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應該不是什麽難事。對她而言,這看起來,事情完全不壹樣了。以前,她操心壹切。未來,她的伴侶操心壹切。
但是,從關系的整體上看,這仍然是壹回事,以前的關系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以後的關系仍然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以前,她做控制者,她的前夫感覺到窒息,於是逃走了。未來,她做被控制者,就有機會去體會她的前夫所感受過的窒息感了,那時,她將和前夫壹樣產生逃跑的沖動。
這種非此即彼的輪回,和簡單重復的輪回,是壹回事,都源自我們簡單地將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投射到外部關系上來。
譬如這個女子,她的問題首先源自,她的內在關系模式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太重了。於是,她的愛情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壹樣會太重。她有時以控制者自居,有時又以被控制者自居。但不管是做控制者,還是做被控制者,她都渴望自己的親密關系,有壹個人操縱壹切,而另壹個總是服從。這種關系勢必會出問題,控制方勢必會覺得累,而被控制方勢必會感到窒息。
假若她不改變自己的內在關系模式,那麽她的愛情就會是壹次又壹次的輪回。
許多人拒絕反省,拒絕改變自己,而只是夢想著找到壹個?“正確先生?”或?“正確女士?”,但結果不過是在收獲壹次又壹次的輪回而已。
( 七 ) 有付出,壹定會有回報
這種信念,放到事業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為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愛情:越付出,越沒有回報。
在壹個征婚網站上,我看到壹個女子動人的個人說明,意思是,她會付出百分百的愛,而且不計較男子怎麽做。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她的臉上都寫著那種為了愛不顧壹切的神情。
我給她寫了壹封信,建議她不必這麽百分百的付出,而且最好多少要計較壹下男子對她的做法。
她最好這麽做,否則壹定會陷入不幸。
這種想法,看似非常偉大,但其實是壹種很深的自戀。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她是自顧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戀人的需要。
真愛是壹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從而壹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需要。要做到這壹點,我們就得理解對方,能夠放下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對方做考慮。
然而,理解很難,而付出則相對容易多了,尤其是對於習慣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們的需要,是他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是他們的強迫性習慣,想讓他們不付出,反而成了難題。
並且,在感情中壹味付出且對戀人沒有絲毫要求,這種做法有時還隱含著這樣的信息——我既然已經做得這麽完美,我是問心無愧了,那麽我們的關系中再有什麽問題,都不是我的責任,而是妳的責任了。
顯然,這種信息中透露這樣的含義:我是好人,而妳是壞蛋。
這是壹味付出者的潛意識深處的信息,因為這壹點,這種絕對的好人,勢必會找壹個明顯的?“壞蛋?”。例如,壹個女子找了個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療,他成功地戒酒了。隨後,他們莫名其妙地離婚了,而她隨即又找了壹個酒鬼男人,這樣她就又可以玩這種歸咎的遊戲——?“我做得這麽好,而妳這麽糟糕,妳還有什麽好指責我”
所以,在愛情中習慣扮演絕對付出者的人,該好好反省壹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麽。
愛情是人生中的頭號難題,是最大的快樂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源泉,所以圍繞著愛情的危險教條非常多。我只寫了七種比較常見的。不過,大家也不能將我的看法絕對化,否則它們也成了新的教條了。
我了解的所有愛情悲劇,都可以看到兩個信息:第壹,危險的信號很早就被當事人感覺到了,但當事人沒有尊重自己的感覺;第二,每壹個自由戀愛導致的悲劇,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動推動的,不管妳看上去多麽無辜,做得多麽完美,妳的愛情悲劇,至少有妳壹半的原因。
所以,壹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它比這些教條更真實更可靠。
此外,壹定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是總玩歸咎對方的遊戲。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如果有人讓我就該找什麽樣的戀人這壹點提建議,那麽我要提的第壹條建議是,壹定要找壹個有自省能力的人。如果壹個人缺乏自省,拒絕自省,那麽,他的那些看似美好的做法中,壹定藏著危險的潛意識的陷阱。 喜歡這篇文章嗎?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