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何道士》文言文

《何道士》文言文

1. 求水滸傳好段要5段 50字左右

是每段50字左右嗎

1、過了五六天,王進的母親病情好轉。王進去後槽收拾馬匹,路過壹片空場,只見壹個後生脫了光膀子,刺著壹身青龍,正在使棒。王進不由脫口說:“這棒使得倒是好看,只是贏不得真好漢。”後生大怒,喝道:“俺經過八九個有名的師父,妳敢跟我比壹比嗎?”太公趕來,呵斥那後生不得對客人無禮。王進問明後生是太公的兒子,太公也看出王進是個高手,讓兒子拜王進為師。後生揚言:“只要他能勝過我,我就拜他為師。”太公便慫恿王進教訓壹下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王進怕傷了面子,只笑不動手。後生認為王進怕了,把壹條棒使得風車輪兒壹般,叫上了陣。王進說聲:“恕我無禮。”去兵器架上取壹條棒,向後生劈頭打去。後生忙舉棒招架,不料王進卻半路上收住棒,抽回來劈胸點去。後生猝不及防,正中心口,撲通摔倒,扔了棒,跪下拜道:“我枉自經過許多師父,原來沒學到真本領,只好拜妳為師了。”

2、魯達早箭步上了街心。鄭屠右手持刀,左手劈胸來揪魯達。魯達壹把抓住他的手腕,下面壹腳,正中小腹,往後便倒。魯達搶上壹步,踏住他的胸脯,晃著醋缽般大的拳頭,罵道:“灑家立了無數軍功,也不枉鎮關西的稱號。妳是個賣肉的屠戶,狗壹般的 *** ,也敢稱鎮關西?說,妳是如何騙了金翠蓮的!”說著,照他鼻梁就是壹拳,只打得鮮血迸流。鄭屠大叫:“打得好!”魯達罵:“妳他娘的還敢嘴硬!”照他眼眶又是壹拳,把眼珠也打了出來。鄭屠忍受不住,哀求饒命。魯達罵:“妳若是壹直嘴硬,灑家便饒了妳,妳求饒,灑家打死妳!”罵著朝他太陽穴上又是壹拳。眼看他面皮漸漸慘白,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魯達想:不好,灑家只不過要教訓他壹頓,沒想到他不經打,真打死了,還要吃官司。便說:“好小子休要裝死,灑家回頭再跟妳算賬!”

3、次日,眾潑皮湊了些錢,買了十瓶酒,牽了壹口豬,來請智深。智深讓眾潑皮收拾了,在壹株垂楊樹下擺開席面。眾人正吃喝著,忽聽樹上老鴰叫,潑皮們有的說:“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有的去找梯子,要上樹去拆老鴰窩。智深說:“妳們搗什麽亂?”張三說:“老鴰叫,怕不吉利。”智深把僧衣脫了,來到樹下,把樹晃了晃,俯下身來,雙手抱住樹身,猛壹使勁,就把樹連根拔了出來。眾潑皮壹齊拜倒,說:“師父真是羅漢之體,沒有萬斤力氣,如何拔得起?”智深說:“這算什麽,明天看灑家使兵器。”

4、二人領命,各換了黑衫,去掉槍頭,包上氈片,蘸了石灰,上了馬,殺作壹團。鬥了約五十回合,看周謹時,如同壹頭梅花鹿,身上斑斑點點,楊誌僅左眉下有壹個白點。梁中書要革去周謹的差使,讓楊誌頂替。李成心中不忿,說:“周謹槍法生疏,弓馬嫻熟,再讓他跟楊誌比箭。”梁中書傳下令來,再讓二人比箭。

5、回到山寨,宋江請來壹幫道士,讓公孫勝領著,築起虛皇壇,超度晁蓋與陣亡士兵的靈魂。宋江與眾頭領壹天三拜。待到第七天三更,忽聽天上壹聲雷響,西北乾方天門大開,從中飛出壹團火來,如簸箕壹般,直落下來,繞虛皇壇壹周,鉆入正南地下。宋江命人挖掘,掘出壹塊石碑,上面刻滿蝌蚪文字,無人能識。壹位姓何的道士說,他識蝌蚪古文。經他辨識,碑正面刻著宋江等三十六員天罡星的姓名,背面刻著七十二位地煞星的姓名。宋江讓何道士辨讀,命蕭讓抄錄下來,宋江便坐了主位,盧俊義第二,眾頭領依次排位,再無話說。自此梁山更加興旺。

2. 《勞山道士》的原文是怎樣的

嶗山道士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遊。登壹頂,有觀宇,甚幽。

壹道士坐蒲團上,素發垂領,而神光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請師之。道士曰:“恐嬌惰不能作苦。”

答言:“能之。”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

王俱與稽道,遂留觀中。淩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隨眾采樵。

王謹受教。過月余,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誌。

壹夕歸,見二人與師***酌,日已暮,尚無燈燭。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

俄頃,月明輝室,光鑒毫芒。 諸門人環聽奔走。

壹客曰:“良宵勝樂,不可不同。”乃於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

王自思:七八人,壺灑何能遍給?道各覓盎盂,競飲先酉爵,惟恐樽盡;而往復挹註,竟不少減。心奇之。

俄壹客曰:“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 何不呼嫦娥來?”乃以箸擲月中。

見壹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

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其聲清越,烈如簫管。

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幾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三人大笑。

又壹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漸入月中。

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須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移時,月漸暗;門人然燭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

幾上肴核尚故。壁上月,紙圓如鏡而已。

道士問眾:“飲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寢,勿誤樵蘇。

”眾諾而退。王竊欣慕,歸今遂息。

又壹月,苦不可心情,而道士並不傳教壹術。心不能持,辭曰:“弟子數百裏受業仙師,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

弟子在家,未諳此苦。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

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墻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

乃傳以訣,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墻,不敢入。 又曰:“試入之。”

王果從容入,及墻而阻。道士曰:“俯道驟入,勿逡巡!”王果去墻數步,奔而入;及墻,虛若無物;回視,果在墻外矣。

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

遂助資斧,遣之歸。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

妻不信。 王效其作為,去墻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

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知而已。 異史氏曰:“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

今有傖父,喜疒火毒而畏藥石,遂有舐癰吮痔者,進宣威逞暴之術,以迎其旨,詒之曰:‘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 ’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

譯文:海邊有壹座嶗山,住著壹位仙人,人們都叫他嶗山道士。據說嶗山道士會許多凡人不會的法術。

距嶗山幾百裏路外的縣城裏,有個人叫王七的人。 王七從小就非常羨慕法術,聽說嶗山道士會許多法術,於是辭別家人,到嶗山去尋仙。

王七來到嶗山,見到道士,交談中,王七覺得那道士非常有本領,就懇求收他做徒弟。道士打量他壹番說:“看妳嬌生慣養,恐怕吃不了苦。”

王七再三請求,於是道士就答應收他為徒弟。 夜裏,王七望著窗外的月光,想到自己馬上就要學到道術了,心時有說不出的高興。

第二天清晨,王七跑到師父那裏去,滿以為師父會開始傳授道術,哪知給了他壹把斧頭,叫他跟著師兄們壹起上山砍柴。王七心裏很不高興,但也只得聽從吩咐。

山上到處是荊棘亂石,沒到太陽下山,王七的手上、腳上都磨起了血泡。 轉眼壹個月過去了,王七的手腳上漸漸磨出了老繭,他再也受不了整天砍柴割草的勞累,不由起了回家的念頭。

晚上,王七和師兄們壹起回到道觀,看見師父和兩個客人正談笑風生地飲酒。天已經黑了,屋子裏還沒有點燈。

只見師父拿起壹張白紙,剪成壹個圓鏡模樣,往墻上壹貼。 壹瞬間,那張紙竟像月亮壹樣放出光芒,照得滿屋通明。

這時,壹位客人說:“這麽美妙的夜晚,如此歡樂的酒席,應該大家同樂壹場。”道士拿起壹壺酒遞給徒弟們,叫他們盡情地喝。

王七在壹邊暗暗思忖:我們這麽多人,這壹小壺酒,怎麽夠喝?大家將信將疑地拿起酒壺往碗裏倒酒。 真奇怪,倒來倒去,酒壺始終是滿滿的。

王七心裏很詫異。過了壹會兒,另壹個客人對道士說:“雖有明月高照,可光喝酒也沒意思,要是有人伴舞就好了。”

道士笑著拿起壹根筷子,對準白紙點了壹下,忽見月光中走出壹個壹尺長短的女子。她壹落地,就和普通人壹樣高大,苗條的腰身,潔白的肌膚,衣帶飄揚,唱起歌來。

壹曲歌罷,女子淩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正當大家驚慌失措時,她已還原成壹根筷子。看到這壹切,王七目瞪口呆。

這時壹個客人說:“我真高興,可是得回去了。”於是道士和兩個客人移動酒席,挪進了月亮。

月亮漸漸暗了下去,徒弟們點上蠟燭,只見師父獨自坐著,客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桌子上留著剩酒剩菜。 又過了壹個月,師父還是不傳授壹點法術,王七實在熬不住了,就去找師父。

見到師父,王七說:“弟子遠道而。

3. 《逢俠者》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錢起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註釋⑴俠者:豪俠仗義之士。

⑵燕趙:古時燕、趙兩個國出了許多勇士,因此後人就用燕趙人士指代俠士。 ⑶劇孟:劇孟:漢代著名的俠士,洛陽人,素有豪俠的名聲。

杜甫有詩句:“劇孟七國畏,馬卿四賦良”,說得就是劇孟武藝的高強。這裏“劇孟”是用來指代洛陽的。

⑷寸心:心中。譯文趙、燕兩地多慷慨悲歌的俠士,今天我們相逢於俠士劇孟的故鄉洛陽。

心中悲壯不平之事向妳訴說不完,無奈太陽西斜,只好再次分手而去。賞析這是壹首因路遇俠者而寫的贈別詩。

此詩造句別致,寓意隱蔽。詩裏用到了典故。

“燕趙悲歌士”裏用到了戰國時代諸侯國的名稱“燕,趙”,古時這兩個戰國七雄中的諸侯國出了許多勇士,因此後人就用燕趙人士指代俠士。 高適有這樣的詩句:“拂衣去燕趙,驅馬悵不樂”,就是對燕趙刺客的悲壯大義表示同情與敬佩。

最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了,而荊軻就是趙國太子派出的刺客。 “劇孟”本人是雒陽(即今天的河南洛陽東部)人,素有豪俠的名聲。

這裏“劇孟”是用來指代洛陽的。 俠者,壹般指劍客。

錢起本人不是武士,因此對朋友豪俠的氣概是佩服加崇敬的。詩的開頭兩句,用“燕趙悲歌士”,借以比擬所遇見的俠者;而“相逢劇孟家”,則是說他們兩人相逢於洛陽道中。

如此寫來,極為切合俠者身份。 後面兩句,是說相逢時彼此傾心交談,可是太陽又快要落山了,只好戀戀不舍地分手而別了。

這既抒發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也表露了對俠士的傾慕之情。 此詩壹開始就把心裏的贊美寫了出來,朋友被他稱贊為燕趙豪俠,可見錢起的坦率。

對“寸心言不盡”,可以理解為這是文人與武士間的區別造成得欲言又止,意猶未盡。 最後寫到落日,其實有詩人對朋友的壹絲擔憂(因為夕陽這個素材在文學作品裏壹般來說終歸沒有朝陽那麽熱烈積極),劍客的前路定是有坎坷的。

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為分別而相聚的詩人與俠者,終究要分道揚鑣了,太陽都落山了,像在催促他們,盡管依依不舍,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這份感情被描述得真是格外珍貴。

錢起的朋友中有名詩人王維、裴迪等,本人是大歷才子,認識的人壹定很多。這裏的俠者,在他應該是與眾不同的尤為記憶深刻的壹位朋友。

錢起自己如果“言不盡”了,那麽這離別的感傷是非常濃烈的。這是贈別的作品,不過詩裏字字句句都是濃情,這樣的編輯確實算得上體格新奇,這和壹般人比較起來率意得多。

高仲武說錢起詩風“體格新奇,理致清贍”。“理致清贍”這個特點其實表現在“前路日將斜”裏,將詩意很好得放開,使讀者有思索的余地。

4. 《曾國藩家書用人篇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原文沅弟、季弟左右:輔卿而外,又薦意卿、柳南二人,甚好!柳南之篤慎,余深知之,意卿諒亦不凡。

余告筱輔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又囑其求潤帥、左、郭及沅薦人,以後兩弟如有所見,隨時推薦,將其人長處短處,壹壹告知阿兄,或告筱荃,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 引用壹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季弟言出色之人,斷非有心所能做得,此語確不可易。名位大小,萬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將帥之訓士,不能如此立言耳。

季弟天分絕高,見道甚早,可喜可愛!然辦理營中小事,教圳弁勇,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字諭眾。 潤帥撫見陳奏,以釋群疑之說,亦有函來余處矣。

昨奉六月廿四日諭旨,實授兩江總督,兼授欽差大臣,恩眷方渥①,盡可不必陳明。所慮者,蘇常、淮、揚,無壹支勁兵前往,位高非福,恐徒為物議之張本耳。

余好出汗,沅弟亦好出汗,似不宜過勞。 鹹豐十年七月初八日註釋①恩謄(tén?)方渥:指皇上的思典如此優厚,隆重。

譯文沅弟、季弟左右:除了輔卿以外,又推薦意卿、柳南兩位,很好!柳南的誠篤謹慎,我很了解。 意卿看來也不同凡響。

我告訴筱輔觀察人的方法,主要是有愛憎分明操守,有原則而沒有官氣,辦事有條理而不是口出狂言。又囑咐他求潤帥、左、郭以及沅弟薦人,以後兩位弟弟如果有所發現,隨時推薦,把所推薦人的長處短處,壹五壹十告訴兄長,或者告訴筱荃,尤其是習慣於勞苦為辦事的根本。

引薦壹班能吃苦耐勞的正人君子,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看見大的效應。季弟說出色的人,決不是有心就做得出來的,這話是至理不可更改。

名位的大小,萬般都是由天不由人,只是父兄教育家庭,將帥訓導士兵,不能這麽說罷了。季弟天分很高,悟道很早,可喜可愛!然而辦理軍營中小事,教訓士兵,仍然以勸導為主,不適宜以命令口吻來訓諭大家。

潤帥幾次陳奏,以釋大家疑團的說法,也有信到我這裏。昨天接到六月二十四日的諭旨,實授兩江總督,兼授欽差大臣,皇上的恩典如此隆重,如此受到信任,盡可以不必陳明。

所憂慮的是蘇、常、淮、揚等地。沒有壹支強有力的部隊去。

地位高不是福氣,恐怕會徒然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我喜歡出汗,弟弟也喜歡出汗,似乎不適宜過分勞累。

鹹豐十年七月初八日。

5. 水滸傳梁山聚義的原文

《水滸傳》壹百單八將全部上到梁山聚義,是在《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驚惡夢》壹回書中。

宋公明壹打東平,兩打東昌,回歸山寨,計點大小頭領,***有壹百單八員,心中大喜。商議選定四月十五日為始,七晝夜好事。當日公孫勝與那四十八員道眾,都在忠義堂上做醮,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滿散。是夜三更時候,只聽得天上壹聲響,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門上。眾人看時,直豎金盤,兩頭尖、中間闊,又喚做“天門開”,又喚做“天眼開。裏面毫光射人眼目,雲彩繚繞,從中間卷出壹塊火來,如栲栳之形,直滾下虛皇壇來。那團火壇滾了壹遭,竟鉆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時天眼已合,眾道士下壇來。宋江隨即叫人將鐵鍬、鐵鋤頭掘開泥土跟尋火塊。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淺,只見壹個石碣,正面兩側各有天書文字。取過石碣看時,上面乃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人皆不識。眾道士內有壹人姓何,法諱玄通,對宋江說道:“小道家間祖上留下壹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面都是自古蝌蚪文字,以此貧道善能辨認。譯將出來,便知端的。”何道士看了,良久說道:“此石都是義士大名,鐫在上面。側首壹邊是‘替天行道’四字,壹邊是‘忠義雙全’四字。頂上皆有星辰南北二鬥,下面卻是尊號。石碣前面書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員,背面書地煞星七十二員,***計壹百單八將。宋江與眾頭領道:“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弟兄也原來都是壹會之人。上天顯應,合當聚義。今已數足,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

6. 《實用附錄

作者: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

因為口頭語言無法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古代漢語,都是指被記錄下來的書面語,也就是古代文獻語言。 古代漢語屬於歷史語言,壹般把漢語的歷史發展分成四期: 第壹期,上古漢語:秦漢以前的漢語 第二期,中古漢語:魏晉至唐代的漢語 第三期,近古漢語:宋代至民國 第四期,現代漢語:民國以來(確切定為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 古代漢語作為歷史語言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既然現代漢語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所形成的、漢民族通用的、口語與書面基本壹致的語言,古代漢語應當囊括第壹期到第三期的漢語。

壹般認為,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壹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如《詩》、《書》、《禮》、《春秋》、《老子》、《論語》、《荀子》等所使用的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者仿古文書中所使用的語言,如兩漢詩文歌賦、唐宋散文等;另—是自唐宋以來逐漸形成的口語實錄,這種語言的詞匯、語法與現代漢語接近。 前壹種,我們稱作文言;後壹種,我們稱作古白話。

高等院校古代漢語課學習和研究的對象,是文言而不包括古白話。這是由文言的特點決定的。

文言是與先秦口語—致的書面語,人類的口頭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人們思維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過了幾百年、上千年或更長的—段時間,漢語的口頭語不論在語法上還是詞匯上、語音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在長期的吉代社會裏,口語雖然發生了變化,書面語卻壹直在模仿儒家經典使用的先秦文獻語言。把這種模仿的語言規定為正統的書面語言,在政治領域和傳統教育中,凡提筆屬文,仍要保持先秦文獻語言的語法和詞匯,這便形成了中國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壹種非常特殊的現象,叫做言文脫節。

這樣,我們便可以認識文言的兩大特點: 第壹,它是脫離口語的,因此帶有超方言性。不論是哪個方言區的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方言詞匯和方言語法帶進這種文言;而且,文言既是目治的書面語,漢字又不是拼音文字,那麽,方音的差異就更不會影響人們用文言來交流思想。

第二,它帶有人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時代的。要想把壹種距今久遠、脫離當代生活的歷史語言長期使用下去,就勢必要著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統文學和文章學的評論標準,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認為是語言修養高;這樣壹來,文言雖然不可能不增加壹些反映後代生活的新詞語、產生壹些與先秦略有不同的新句式,但緦的面貌沒有多少變化。

如果研究文言發展史,很難給它劃分歷史階段,也很難探究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 這兩個特點,決定了文言在歷代語言生活中特殊的地位:從口語交際的社會職能來說,由於它失丟了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價值,變得凝固僵化、脫離現實,所以,就只能被少數士大夫和受過正統教育的知識分子所掌握,多數的普通民眾並不把它當作交流思想的工具。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更為廣闊的口語交際領域裏,文言已經是“死語言”。但是,由於文言是上層文化和正統教育使用的書面諸言,具有超越時代、超越方言的特性。

因此,它成為兩千多年記載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主要工具。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 用文言記錄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寫的文學作品,多到不可計數。

最能反映文言原貌的,莫過於先秦兩漢的作品,其次是唐宋以後的仿古文言文:所以,古代漢語的學習對象,應以先秦兩漢作品為主,兼及唐宋以後的仿古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