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因為要寫壹篇關於姜文《邪不壓正》的影評,我特意去看了壹下《十三邀》第二季許知遠對姜文的訪談。也因為這個契機,《十三邀》成為了繼高曉松老師的《曉說》,第二個我壹期不落的節目。
先說壹下《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
《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其實是《十三邀》與所有訪談節目的區別。壹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騰訊視頻裏《十三邀》的標簽並不是綜藝,而是新聞。可是相較於新聞類節目,《十三邀》是劍走偏鋒地用壹個個公眾人物,或者壹個個群體去表現社會現象,而不是通過壹個個社會新聞。這樣壹來就顯得《十三邀》本質上更偏向於壹個訪談類綜藝節目。
可是它與壹般的訪談節目又有所不同。壹般的訪談節目請到類似於張藝謀、賈樟柯這類導演,無非是列舉壹下他們的成就,誇贊壹下他們的功績,再給新電影宣傳壹下,能爆個猛料更好。
《十三邀》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沒那麽刻意,在節目裏,許知遠不會去強行找話題,也不去阿諛奉承這些大導演。在節目裏,許知遠帶著鏡頭去往姜文長大的地方,去往張藝謀的片場,他帶著壹個又壹個問題,也帶著觀眾的好奇去拜訪這些導演。如果沒有話題,那就把嘉賓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來。
再說許知遠。
很多不喜歡《十三邀》的風格,是因為他們覺得許知遠太“裝”了。許知遠曾在節目裏提到了“巨嬰”這個詞,而在我看來,許知遠在節目裏表現得完全就是壹個對如今快節奏社會充滿好奇的“巨嬰”。而那些被認為是“裝”的行為,恰恰是這個文人真實的壹面。
在與李誕的那壹期節目裏,許知遠是帶著巨大的困惑和偏見與這個年輕人對話。他很好奇這個年輕人背後代表的,當代青年的思想和價值觀,但又不是那麽認同。這壹期節目看起來是壹個隱居多年的稚嫩靈魂和壹個看破塵世的老靈魂之間的碰撞。
最重要的壹點是,很多時候在《十三邀》這個節目裏,觀眾和主持人許知遠是站在對立面的。在壹期又壹期節目裏,許知遠不停地向我們,或者我們代表的群體發出質疑,這種參與度和融入體驗,是其他訪談類節目沒有體驗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