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是依靠信任機制來維系的,信任機制有兩種的,壹種是人際信任,另外壹種是制度信任。
?
壹、早期的古典企業,是依靠人際信任來維系的
?
社會學家盧曼在1979年提出過壹個觀點: 信任是用來減少社會交往復雜性的“簡化機制 ”,我國的古典合夥企業壹般都是依靠人際信任的方式,聘用熟人,了解他們的性格、品格、家庭背景等條件,才能放心的去彼此承擔無限責任,他們能壹起走下去,靠的就是兩個字:信任。德雲社早期的“師徒制度”其實就是利用人際信任建立的,這個時候,師徒制度好用,也完全夠用。
?
二、現代社會的股份公司,除了依靠人際信之外,更多的要依靠制度信任
?
現代社會的股份公司,股東人數非常多,並且股東之間都沒見過,更不要說認識了,根本談不上人際間的信任,而且管理也是越來越復雜,
只靠熟人根本無法管理,這個時候, 簡化社會交往復雜性的信任機制就要更多的依靠制度信任了,而制度信任主要是依靠法律法規的保障和制度約束;
?
這種法治大於人治的理念是歷史的進步,因為相比於人際信任,制度信任更加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制度之所以帶來信任,是因為它具有公平性、確定性、普遍性和強制性,可以降低信任的風險。比如說,有限責任制度作為壹個法律制度固定下來以後,陌生人會因為對這個制度的信任,把資金拿出來聚集到壹起,這比因為人際信任所能集聚到的資金要多得多得多。
三、被低估的人際信任
?
制度信任在現代企業中尤為重要,但是在實際情況公司的治理中,人際信任被大大的低谷了,原因有以下兩點:
1、制度信任並非是對於制度的信任,而是通過制度,達到對人的信任,制度本身不是我們信任的終極目標,只有制度中的人才是。 如果我們有辦法提高人際信任,對於制度信任其實是很好的補充和替代。
2、我們壹直在說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能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的公司,但其實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來看, 數量最多的公司類型不是股份有限公司,而是有限責任公司 。股份公司涉及到股東眾多,人數多到可以沒有上限,利益關系復雜,所以在設立時特別麻煩,運行成本也非常高。而限責任公司,雖然是在股份公司之後才出現的,但是發展更為迅猛。有限責任公司是不能公開發行股票的,股東最多也只能50個人,設立和運行起來簡單很多,所以數量是遠遠多於股份公司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往往是基於人際信任才走到壹起的,法律上也保護這種人際信任。所以從適用範圍來說,人際信任還是非常重要的。
信任別人並不是人的本性,但把這種反人性的事制度化,就是公司的本性。 如果妳被委以重任,去設計壹個制度的時候,希望妳記得,沒有壹種制度能夠脫離開人性,好的制度最終通向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 04股東與股權: 股權本質上到底是什麽權
?
壹、了解這壹講之前,先了解幾個概念
?
1、 契約不完全
?
按照哈特教授的觀點,企業是由壹系列契約組成的,但是因為人的理性有限,未來不可預測,簽約雙方理解的不同等等,合同不可能把未來所有的情況都考慮進去,規定個明明白白。
2、 剩余索取權
?
企業給員工發完工資,給債務人還完債,給國家交完稅,把所有按照各種合同該分配的錢分完後,才輪到股東來分剩下的錢。但能剩下多少給他們分呢?合同說不清楚。經濟學上認為這種剩下的錢歸誰誰就掌握了 “剩余索取權”
?
3、 剩余控制權
?
公司要不要上市,發展到什麽階段上市,這種事情都是公司裏面最大的事情了,但卻是合同裏面沒有辦法約定的,誰能決定類似這些事情,誰就掌握了公司的剩余控制權。說白了,就是公司最終的表決權,或者說是公司最大的控制權。
4、 股權即“產權”
?
股權的本質是什麽?哈特教授他們認為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加在壹起,就是“產權”,所以他們的理論也被叫作“產權理論”,那股權其實也就是公司的產權,理論上,股東也就是公司產權的擁有者
?
5、 股權生死線:
?
第壹條線是2/3,這條線叫作絕對控制權。
第二條線是1/2,這條線叫作相對控制權。
第三條線是1/3,這條線叫重大事項壹票否決權。
其他的還有管理參與權,比如,股東持有10%以上的股份時,可以申請召開臨時股東會議;在股份有限公司持有3%以上股份時,可以提出股東大會的臨時提案;還有就是持有1%以上股份的股東,如果認為董事、監事、高管侵害了公司利益,就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
?
二、 結合海底撈“張勇鐵腕奪股權”的商業案例來說明:
?
1、施永宏為什麽願意放棄上億價值的股權?
要讓控制公司,並且對公司價值最大的股東拿到大的股份比例,才能更好的激勵大股東,把公司做強大,拿到更多的 “剩余索取權”, 施永宏放棄上億價值的股權,是壹種很智慧的做法,事實證明,是個雙贏的局面。
2、為什麽張勇非要奪走施永宏的股權?
張勇是董事長,他承擔著更多的決策壓力,卻只有50%的股份,和施永宏相同,顯然不合理。只有賦予他和剩余控制權對等的剩余索取權,他才會被真正激勵;
3、為什麽張勇要奪走的股權不多不少,正好是18個點?
張勇的股權原本為50%,奪走18個點以後,股權是68%,剛好超過股權的絕對控制權。
三、思考題
思考題壹:如果妳是郭德綱,聽到這妳會如何設計“人治”加“法治”的方法,來避免下壹個“曹雲金”退出呢?
?
我的思考:德雲社前期已經運用人際信任維系了企業的發展,“人治”關系已經建立,這個時候應該盡早建立制度信任即“法治”,用更公平公章的制度,來補充人際信任的不確定性,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企業的良好發展
思考題二:是不是只有股東才能享有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呢?
我的思考:不壹定。除了股東之外,利用股權納入激勵範圍的高管、基層管理人員,甚至員工,都有剩余索取權,甚至控制權。
思考題三:妳更願意當張勇還是施永宏呢,為什麽?
我的思考:從理想的類型來說,我更願意做施永宏,張勇展現的是開疆拓土的勇氣和企業管理的能力,而施永宏展現的是識人用人的智慧,兩者相比,施永宏的智慧更加高級,更適合“聰明的投資人”的角色。
結語:總有人爭奪權力,很少有人爭奪風險。但只有敢於爭奪風險的人,才配得上擁有更多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