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什麽是價值鏈?
理論上“價值鏈”這壹概念,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提出的。
波特認為,“每壹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 *** 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壹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壹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後
勤、生產作業、外部後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壹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是無處不在的,上下遊關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之間也存在著價值鏈聯結。價值鏈上的每壹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
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而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用波特的話來說:“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由壹連串企業內部物質與技術上的具體活動與利潤所構成,當妳和其他企業競爭時,其實是內部多項活動在進行競爭,而不是某壹項活動的競爭。”(深圳商報記者袁磊綜合整理)
作者:深圳商報記者袁磊綜合整理
sznews/sz *** /***********/ca960122
聯合國工發組織總幹事卡洛斯·馬格利尼奧斯:本地工業嵌入全球價值鏈和生產網絡
2004年05月31日 04:29 深圳商報
當今全球企業面對的新興企業環境是個什麽樣?也許最恰當的回答是生產的高度全球化。飛速的技術進步、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國際規章制度的強制執行都推動了全球價值鏈(GVCs)和生產網絡(GPNs)的逐步延伸。這壹全球商業場景增加了提高收入和提供就業的機會,但是也帶來了壹些挑戰。
參與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商利用全球市場來掙更多的外匯,將出口產品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能夠因此而掌握新技術,並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這也將許多國家的宏觀經濟和產業環境置於更大的競爭壓力下,迫使它們改善物質的基礎設施並改善營商環境。此外,小企業和新企業壹般不具有比較優勢,更容易受到強化的競爭壓力的傷害。
亞洲國家與全球價值鏈
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及其生產商參與到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中,從而為更大的市場提 *** 品和服務。在東亞和中國,這種情況尤其突出。在這裏討論涉及到三個部門:紡織品、電子產品和汽車。它們在全球價值鏈和生產網絡中有典型意義。
紡織產業方面,整個制造過程中部分環節的遷移,在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從北美和西歐轉移到日本。然後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臺灣和韓國成為成衣生產中心。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前期,全球紡織品和成衣的大半轉移到中國大陸和若幹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壹些南亞國家進入了這壹行列,而同時香港、臺灣和韓國的份額則在下降。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在美國成衣進口中占的比重從1983年的8%,上升到2001年的12%(東南亞),以及中國的8%到14%。如果以成衣出口量10億美元為基準,1980年的全球主要出口國家地區是香港、韓國、臺灣、中國大陸及美國。到1990年則要增加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印度和巴基斯坦。到2000年,菲律賓、越南、孟加拉和斯裏蘭卡也進入了這壹行列。
在電子產業方面,亞洲國家參與全球生產體系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日本企業向中國臺灣、香港和韓國發放許可證,最初是生產半導體收音機和手持計算器。從60年代後期起,美國和西歐的企業將勞動力密集的半導體組裝工序轉移到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和泰國。從此亞洲國家地區參與全球生產的程度壹直在加深。
例如,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止,硬盤驅動器的生產壹直在美國進行。現在,東南亞主導了這壹產品的生產,其產品占全球總量的70%。希捷作為全球硬盤生產的領先企業,其全球的22個生產企業中,在2000年有64%的工廠位於亞洲。亞洲生產在該公司的生產總量中的比重,在1990年是35%,而到1995年就上升為61%。亞洲員工在希捷的員工總量中同期從70%上升到85%。
汽車工業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采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以促進這壹產業方面的國內生產份額。從90年代起,貿易自由化開始改變並形成這壹產業的國際化生產組織。現在汽車工業被看作是所有工業中最全球化的壹種,其制造過程和產品廣泛分布在全球進行。盡管亞洲國家參與這方面的分工的數量,以絕對數量來看尚為有限,但是其趨勢是在上升的。東盟國家在全球的汽車單車銷售量中的份額,從1990年的1.7%,攀升到2001年的4%。東亞國家,特別是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中國,雖然單獨計算份額都不大,但是市場擴張都很快,是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在90年代擴張的主要因素。
對上述三個領域的評估,也顯示出中國參與全球生產過程的程度日益加深,特別是在價值鏈中勞動力密集的部門。這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商產生了很大的競爭壓力,由此而導致了公***和學術的辯論:中國加入WTO是否會嚴重損害壹些國家的競爭地位?如果是否定的,那麽它將如何影響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鄰國的產業分工?
大多數學者和企業界人士認為,受到中國產業競爭力威脅的各有關國家,應該將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看作是新機會,而不是對自己發展的威脅。政策性建議有兩個層次,壹是產業層次,另壹個是國民經濟層次。在產業層面上,各國應該重視中高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這需要通過提升教育來提高技術和技能而提高生產效率,並將本地的產業與外國產業之間架起有機的前向和後向的聯系。
在國民經濟層面上,發展有助於提升產業結構提升的要素至為關鍵。這包括了改善基礎設施(內陸港、出口加工區、財政優惠)、勞工法律改革、 *** 職能和體制改革、創立或擴大區域間的貿易集團等。事實上,外來投資者也樂意報答這些政策努力,因為它們不願意只依賴中國,或者在超出壹定限度後繼續依賴中國,因為這牽涉到戰略風險。
因此,在風險和投資多元化戰略下,亞洲地區或其他地區的產業和投資政策的改善,將有助於吸引外來投資者。簡而言之,這些政策將有助於這些國家先減少因為投資者到中國的投資多元化造成的影響;其次也增加自己向中國的出口。
同時還要看到,中國本身很可能會通過提升技術含量來加強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提高效率。如此中國就會增加生產更先進的產品,在價值鏈上向上攀升。這樣,對有關國家來說,中國只可能影響到沒有能夠實施產業和技術提升以加強與中國競爭的國家。
參與全球價值鏈帶來的改進
參與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可能使企業在單壹生產活動中改善效率,或改變壹攬子活動結構(通過關聯或擴展到另壹個網絡),或者整體擴展到另外壹個價值鏈。由此可以看到四大類改進:
壹、過程改進,即內部過程的優化,比自己的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如降低庫存成本或損耗);或者改進價值鏈內部的關聯(如多次而小量的及時送貨)。
二、產品改進,即產品的質量或性能價格比的改進,以及更靈敏應對市場(比競爭對手向市場推出新產品快)。這關系到內部的產品開發過程改善,以及價值鏈上與其他關節點的聯系。
三、功能改進,通過改變內部活動結構來提升增加值。
四、價值鏈間的改進,企業活動移向價值量更高的鏈條,比如臺灣從生產半導體收音機依次轉向生產計算器、電視機、電腦監視器、筆記本電腦,現在正在轉向生產WAP手機。
兩種不同的價值鏈
根據研究,全球價值鏈有兩種。壹種是購買者拉動的,另壹種是生產者拉動的。這種區別值得分析,因為兩者的動力機制,即它們所產生的關系及互動,是各不相同的。兩者帶來的機會也不同。
壹般而言,方便的技術往往促進購買者拉動的價值鏈而生產者拉動的價值鏈需要掌握難度較大的技術,因為它牽涉到緊密的協調以及自有產權的技術等等。
購買者驅動的價值鏈方面,大買主,因為有品牌和營銷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設立這些價值鏈和網絡。它們日益組織起來,強化協調並控制生產、設計及營銷活動以滿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轉軌國家的目標市場的需求。
這種價值鏈組合的是典型的勞動密集產業,與發展中國家密切相關,比如在農產品和食品產業、紡織、服裝和鞋子、玩具、家具等產業。對於有品牌的生產者來說(比如雀巢的食品飲料價值鏈),最重要的是獲取因產品的研發營銷而帶來的盡可能多的價值。因此它們非常在意維持品牌的價值並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來阻止仿冒。它們的強勢市場地位來自全球品牌和對區域市場開發的品牌的總和。
生產者驅動的價值鏈方面,這種鏈條上的主要生產者控制關鍵技術,而這種技術對於價值鏈適配於最終產品市場方面非常重要。它們協調各價值鏈及網絡,幫助供貨商和自己的客戶提高效率。這種鏈條主要存在於中高技術產業,如汽車、電子產品和通訊等產業。
壹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多是成為勞動力密集的購買者驅動鏈的壹部分。例外只是東亞壹些新興工業國和地區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日益介入資本貨物和中間貨物的產業,它們正在從購買者驅動鏈轉向生產者驅動鏈(汽車、電子和通訊等)。
產業政策和制造業競爭力:
亞洲的經驗
高效的供應鏈管理不僅有選址良好的運輸基礎設施,也需要靈活的進出口程序。東亞經濟的成功,其重要特點是努力改善對於競爭力的驅動。聯合國工發組織的有競爭力產業指數(CIP)顯示,1980年到2000年間,大部分東亞國家地區的指數都在持續改善,香港和日本除外。所謂〃驅動〃,即結構因素,東亞國家地區在二十年中都有了改善和提高。這些因素包括了廣義的技術(國內技術和通過外資帶入的外國技術以及專利許可)、基礎設施、人的技能(尤其是技術教育)等。
另外壹個***性是,它們都善於扶持能夠支持企業的中介組織。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設立了投資促進機構,而中國設立了許多科技開發區,以提供有活力環境給企業去發展。新加坡的生產力和標準署則與公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壹起配合,保證企業按照合乎國家、國際和行業標準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來。臺灣也設立了質量監察機構,以確保企業生產的是滿足出口質量需求的產品。
亞洲國家地區的經驗是雙重的。首先,產業政策的制訂是因國家地區而異的,各國各地區制訂出適合自己的戰略來,決定采取那些配套的機構措施和制度來配合產業戰略。在這方面,國家的創新和學習系統受到重視是非常關鍵的。其次,扶持驅動競爭力提高的要素,以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