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自精明誌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裏東風壹夢遙。”意思是妳固然聰明有才能,也有高遠的誌向,卻生於衰亡的時代,命運偏偏不濟。清明時節流著思親的淚水到江邊眺望,只能夢隨千裏東風回到遙遠的家鄉。
這是《紅樓夢·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之三探春的判詞。
賈府的三小姐探春渾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與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頭”迎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她精明能幹,有心機,能決斷,連鳳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幾分、讓她幾分。在她的意識中,區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特別深固。她之所以對生母趙姨娘如此輕蔑厭惡,有壹點因為生母趙姨娘“著三不著兩”。抄檢大觀園時,在探春看來,“引出這等醜態”比什麽都嚴重,她“命眾丫鬟秉燭開門而待”,只許別人搜自己的箱櫃,不許動壹下她丫頭的東西,並且說到做到,絕無回旋余地,這也是為了在婢仆前竭力維護作主子的威信與尊嚴。“心內沒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這壹點,動手動腳,所以當場挨了壹記巴掌。
探春對賈府面臨大廈將傾的危局頗有感觸,她想用“興利除弊”的微小改革來挽回這個封建大家庭的頹勢,但這只能是心勞日拙,無濟於事。
對於探春這樣的人,作者是有階級偏愛和階級同情的。但是,作者沒有違反歷史和人物的客觀真實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繪了這個形象,如實地寫出了她“生於末世運偏消”的必然結局。原稿中寫探春後來遠嫁的情節與續書不同,這我們已在她的判詞的註釋中說過了。曲中“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壹去不歸的明證。“三春去後諸芳盡”,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寫到,元春之死、探春遠嫁,從她們的曲文和有關的脂批看,也都在賈府事敗之前,可能八十回後很快就會寫到,這樣,八十回後必然是壹波未平、壹波又起,情節發展相當緊張急遽,絕不會像續作者寫“四美釣遊魚”那樣松散、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