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心學思想
1, 知行合壹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壹,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壹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壹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2,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壹說。所謂 “知行合壹”,不是壹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壹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壹”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壹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壹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壹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3,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壹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壹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4,理論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壹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們樹立壹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壹"。所以,對"知行合壹"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壹,立誌、勤學、改過、責善。"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誌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裏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如有疑問請再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