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國之將亡 必有七患

國之將亡 必有七患

墨子說的。出自《墨子》。

墨子:國之將亡,必有七患

國防之患:不修國防 大興宮殿 粉飾太平

外交之患:大敵當前 外無盟友 孤立無援

財政之患:分配不公 鋪張浪費 窮盡民用

內政之患:仕皆漁私 修法禁言 不問國是

國君之患:閉門自大 標榜先進 坐以待斃

團隊之患:用人不當 小人當道 離心離德

政權之患:民無食用 國無賢能 賞罰失威

墨子說:“國家有七種禍患。這七種禍患是什麽呢?國防松弛,大興豪宮華室,是壹患;敵國壓境,外無盟友相救,是二患;在壹些無用的事情上興師動眾,勞盡民力,將賞賜給予無能之人,民力被無用地耗盡,財政在迎來送往大吃大喝中被掏空,是三患;官員們只關註自己的奉祿,派出去遊說的人只顧著呼朋喚友,執政者修訂法律討伐人民,人民由於害怕而不敢論政,是四患;執政者自我標榜先進性,不問國是,自以為世界和平,沒有守備,周圍的國家都在謀求發展,而他不思進取,是五患;所信任的人並不忠於國家,真正忠於國家的人又得不到信任,是六患;民生困頓,衣食不保,在朝官僚無能力處理國事,執政者的賞賜,不能使人民歡喜,執政者的誅罰,不能產生應有的威攝,是七患。有了這七種禍患,執政則必定無社稷;守城則必定遭傾毀。七患存在於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要禍殃。

五谷,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東西,也是人民用來豢養執政者的基礎,所以如果人民失去衣食仰賴,國君也就沒有人豢養了;人民壹旦沒有可吃的,那就最難服侍了。所以糧食不能不加緊生產,田地不能不盡力耕作,財用不可不節約使用。五谷全部豐收,人民向執政者繳納的稅收才可能兼有五味。若不全都豐收,那麽繳納的稅收就不可能兼有五味。壹谷無收叫做饉,二谷無收叫做旱,三谷不收叫做兇,四谷不收叫做匱,五谷不收叫做饑。遇到饉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都要減去俸祿的五分之壹;旱年,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二;兇年,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三;匱年,減去俸祿的五分之四;饑年,免去全部俸祿,只供給飯吃。所以壹個國家遇到兇饑,國君就要撤掉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就要撤掉鐘磬等懸掛的樂器,不能再聽音樂,讀書人不能再上學而要去種地,國君的朝服壹定不能制新的;諸侯的客人、鄰國的使者,來了也不能大擺飲食,駟馬要撤掉左右兩匹,道路不能加修理,馬不能吃糧食,婢妾不能穿絲綢,國家已十分困乏,不得不這樣告戒。

現在如果有壹人背著孩子到井邊汲水,把孩子掉到井裏,那麽這位母親必定設法把孩子從井中救出。現在遇到饑年,路上有餓死的人,這種慘痛可以說比孩子掉入井中更為嚴重了,怎麽能熟視無睹呢?遇到年成好的時候,老百姓就仁義而善良;遇到年歲兇災,老百姓就吝嗇而兇惡。人哪有固定的善惡呢!生產的人少,吃飯的人多,是不可能有豐年的。所以說:財用不足,就要反省生產是否註重農時規律,糧食不足,就要反省有沒有註意節約。古代的賢人按農時生產財富,搞好農業基礎,節省開支,財用自然就充足。即使古代的聖賢,那能使五谷永遠豐收,水旱之災不至呢!但那時卻從無受凍挨餓之民,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他們努力按農時耕種而自奉儉樸。《夏書》說:“禹七年水”《殷書》說:“湯五年旱”那時遭受的兇荒夠大的了,然而老百姓卻沒有受凍挨餓,這是何故呢?因為他們生產的財用多,而使用很節儉。

倉中無存糧,就不能防備兇年饑荒;庫中無武器,即使是自己有義也不能去討伐無義;內外城池若修得不完備,就不能自衛;思想上沒有戒備,就不能應付突發的變故。這就好像慶忌沒有戒備之心,輕易隨要離壹同出走,導致了死亡。桀沒有防禦湯的準備,因此被放逐;紂沒有防禦周武王的準備,因此被殺。桀和紂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圓百裏的小國之君所滅,這是什麽原因呢?是因為他們雖然富貴,卻不做好防備。所以防備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糧食,是國家的寶貝;兵器,是國防的爪牙;城郭,是自衛的聖地:這三樣東西,是國家必須具備的。所以說:正常地分派勞役,修治城郭,民眾雖勞累而不至於受到傷害;正常地征收租稅,民眾雖破費而不至於困苦。民眾的疾苦,並不在於正常的勞役與租稅,而在於執政者對老百姓的橫征暴斂。拿最高的獎賞,賜給無功之人;掏空國庫,置備車馬、衣裘和稀奇古怪之物;驅使人民受盡苦難,去建造豪宮華室和供執政者觀賞遊樂;死後又做厚重的棺槨,制很多衣裘。活著時修造臺榭,死後還要修造墳墓。因此,廟堂之外,老百姓在做苦役;廟堂之內,國庫已被揮霍殆盡;執政者高高在上,對自己的享受還不滿足;民眾居於暴政之下,已是不堪忍受苦難。所以,國家遇到外敵入侵就失敗,人民遭到兇饑就死亡,這都是平時不做好防備的罪過。況且糧食這個東西,聖人也要視其為寶貴。《周書》說:“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這裏說的就是“國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