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試卷特點及分析:
1.立足基礎,重視主體
本套歷史試題遵循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強調對學科基礎知識和主幹內容的考查,試題靈活且易於入手。第壹題選擇題***15個小題(每小題1分),占總分的30%,覆蓋面較全難度適中,強調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大部分題目通過創設的歷史情景,考查學生知識理解和知識遷移能力。第二題為簡答題,***15分,占總分的30%:第1題設問明確,答案唯壹,重視知識的認知和能力再現;第2題題型新穎,***設置有3個小題,有壹定梯度和難度,重視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第三題材料分析題***20分,占總分的40%:給出了三個材料,設置了四個問題。可以說是壹個綜合題,主要考查學生歷史知識的再現能力,歷史的空間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設問由淺及深,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水平。
2.堅持註重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效體現了新課改要求的三維壹體目標
歷史學科的主要功能之壹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態度、價值觀。選擇題第10題,11題,13題等題的設置正是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啟迪。
3.體現學科性,突出論從史出的學科特點
註重考查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從中獲取和運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強調歷史學科用史實說話,論從史出的原則是這套試題的壹個突出特點。如:17題中第1小題,第3小題的設置,圖示材料與問題之間關系緊密,考查了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這對今後的歷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總之,這套試題註重課本,重視基礎,更重點考查學生對該學科識記內容的掌握。雖然具有靈活,新穎的特點,但只要識記準確,學生都可以準確應答。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學生整體考的差,及格學生占不到30%,絕大多數學生成績在20分左右,部分學生得分出現個位數,甚至有的壹分的學生,真讓人難以想象。就整體而言:第壹題得分在7-10分之間的學生占總人數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間的學生約占15%,還有壹半學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題(示圖)材料題,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讀懂材料,失分尤為嚴重。壹半以上學生該題沒有得分;第三題材料分析題,只有10%-20%的學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夠準確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兩點建議
1.加強雙基教學,突出“三維”目標
基礎教育重在“基礎”。在課改的探索過程中,要防止出現過分強調能力,忽略基礎知識的傾向。歷史知識的傳播是歷史教學活動的基礎,歷史知識的掌握是擴展學生學科能力的條件,所以應讓學生掌握最為基礎的歷史知識。課堂復習要突出基礎知識的掌握,只有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點知識。可以說,八年級歷史學科內容都是基礎也都是重點,八年級歷史教學更應註重基礎,註重課本。目前的考試反對的是過分強調識記,反對死記硬背,但絕不是不要識記。熟悉課本並有壹定的識記是必要的,這也是現在考試要求的。如果課本知識不熟悉,沒有掌握基礎知識,就根本無從作答試卷。
2.端正態度,明確目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覺得在培養良好習慣的同時要擺正態度,明確目標。從這次考試得分來看,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目標不明確,因而學習、復習比較浮躁,課本沒有認真學習和復習,才導致如此結果。
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更需要理解和融會貫通。歷史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在教學中,教師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好教材和社會生活素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發掘信息、識別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使其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才能使歷史學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總體來看,試卷設置全面實效,命題角度靈活,提問新穎,對今後命題設計和歷史教學具有壹定的指導性。
初中歷史試卷分析報告 篇2壹、學生考試情況分析
本次素質檢測是西昌市統考,總分 100 分 ,七年級平均分64.3 分,及格線為52.5,優秀線為75.1。七(4)班班平均分為66.31,優生率為37.1%,八年級平均分73.3分,及格線為63.0,優秀線為82.2。八(1)班班平均分為68.79,優生率為31.2%。歷史試卷,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感到試題變得更靈活了,更務實了,壹切都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了。
二、試題結構特點
試卷***分兩大部分:選擇題部分,非選擇題部分
試卷難易程度基本適中,本次考試試卷突出顯示了以人為本,回歸歷史學科的特點。以課本為載體,輻射相應的訓練項目。這份試卷命題堅持力求體現新課標精神,拓寬歷史教學領域,打通課內外學習歷史的渠道,檢查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及課內外閱讀能力。通過試卷我們不難看出:命題人員希望通過試卷,對教師的教學提出建議:不要只圍繞課本教書,而應註重課外閱讀的輔導,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試卷力求通過壹些開放性的試題,答案多元的試題,引導學生設計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試卷還力求體現人文性、趣味性和靈活性,打破舊的命題模式。同時整份試卷還體現了“三重”,即重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積累運用能力),重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三、學生答題情況
1、答卷情況
通過學生答卷情況來看,學生掌握及運用知識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掌握較好的是基本知識題:“基礎知識”中的非選擇題部分第、二題,學生的'得分情況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麽失分。若根據史實結合所學知識答題,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難,這說明學生平時課外閱讀不是很豐富,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練習。靈活性較強的題,學生回答較差。對於靈活性強的題,學生回答更差。比如針對某壹事件談自己 的看法或提建議,有學生就不能動筆。
2、從考卷中發現的問題。
這份試題做到全、新、活,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雙基”的基礎上求提高、求發展。以適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總目標。縱觀這次質量檢測,可以看出還存在許多問題。
(1)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學生記憶方法不當,多數靠死記硬背,到考場上壹緊張就混淆了。
(2)綜合能力薄弱。 由於學生平時學的知識較規範,缺乏對知識整合的處理,故失分較多。本次考查的內容不僅涉及基礎歷史知識,邏輯思維訓練,還考查學生對史料內容準確理解能力。由於平時訓練相對少些,導致學生對綜合性較強試題缺乏獨立分析能力,失分較多。
(3)書寫不規範。 從整體卷面看,學生的書寫情況不容樂觀。書寫不夠端正,字體潦草不規範。
四、教學反思
1、要繼續重基礎知識。 從本次考試可以看出,基礎知識得分率較高,學生掌握較好,因此在今後教學中必須繼續重視這方面教學。
2、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學生養成好的讀書方法,掌握“活”的讀寫有機結合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閱讀與習作的效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度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進行實踐,獲取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識的方法。充分發揮“授之以漁”的重要作用,多教怎麽學,少教怎麽做。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更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充分讓其獨立思考,不要壹味灌輸知識。要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點燃其創新思維的火花。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營造壹種寬松的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爭辯,善於思考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就不至於對於開放性的試題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壹。
4、要樹立大歷史觀,拓展思維。
要樹立大語文觀,立足於課內,延伸於課外,註重課內外知識點交融滲透,融會貫通。首先教師要多讀書,不僅自己能讀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積澱;其次要求教師能多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學會讀各種史料。這樣,學生平時就有了充實的閱讀素材,增加了對語言的悟性,提升了歷史綜合素養。
總之,要教好歷史,讓學生真正學好歷史,必須靠廣大歷史教師本著壹顆積極探索、努力鉆研的心去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