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識點
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影響:
(壹)消極影響:兩極對峙引發了美蘇之間在世界範圍內的爭奪,戰後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的“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
在歐洲:導致柏林危機和德國和柏林的分裂;
在亞洲:表現為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等壹系列局部戰爭的發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國還曾壹度把人類拖到核戰爭的邊緣。具體表現:
(1)德國分裂:(冷、歐洲)
1949年在美蘇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分別成立德意誌聯邦***和國和德意誌民主***和國。
(2)朝鮮的分裂:(冷、亞洲)
1948年在美、蘇的控制下以北緯38度線為界,8月朝鮮半島南部建立大韓民國,9月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3)古巴導彈危機(冷、美洲)
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國很快發現正在建設中的古巴導彈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軍艦,武裝封鎖古巴。戰爭壹觸即發。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4)朝鮮戰爭戰後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壹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熱、亞洲)
(5)越南戰爭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熱、亞洲)
(二)積極影響:
(1)有利於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 科技 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 國際 環境。
(3)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
壹、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壹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 政治 、經濟、 軍事 措施 ;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壹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已經具有壹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 思維能力 ,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 收集 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 課前預習 ,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 教育 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11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09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麽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壹個什麽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壹、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誌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誌,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誌(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兩極世界的形成同步試題
1.馬歇爾計劃實施的主要原因是( )
A.為了維護 資本主義 制度的穩定,阻止歐洲國家激進的社會變革
B.為了銷售美國國內大量過剩的產品
C.為了幫助歐洲盡快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
D.為了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控制歐洲
思路解析:美國之所以實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根本原因在於企圖將歐洲納入自己的體系中,從而更好地控制歐洲。
答案:D
2.杜魯門主義的特點是( )
A.遏制***產主義,但不訴諸戰爭 B.遏制***產主義,公開幹涉各國內政
C.遏制***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D.秘密幹涉與公開幹涉相結合
思路解析:杜魯門主義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遏制***產主義而采取的除了武裝進攻之外的壹切手段,因此B項中的公開幹涉各國內政不符合題意,C項是目的,D項說法太籠統。
答案:A
3.杜魯門主義和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是“壹個胡桃的兩半”,其含義不包括( )
A.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組成部分 B.都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實現反蘇 D.都是為了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關鍵是明確“壹個胡桃的兩半”的含義,實質上是指杜魯門主義與對歐洲經濟援助的馬歇爾計劃的關系。前者側重政治,後者側重經濟,與軍事無關,B項表述不符合歷史事實。
答案:B
4.下列關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成立於1949年 B.創始會員國有12個
C.實行集體防禦原則 D.緩和了美蘇“冷戰”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遏制蘇聯而成立的壹個政治軍事集團,所以它的成立加劇了“冷戰”的程度,D項說法錯誤。
答案:D
5.下列關於美蘇“冷戰”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適應了美國霸權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會主義 國家為對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樣性特點 D.其影響壹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戰”政策是在歐洲地區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包括歐洲國家,還包括亞洲的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國家。
答案:B
6.下列有關杜魯門主義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是美蘇“冷戰”全面開始的標誌 B.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提供了依據
C.使東歐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D.是美國全面推行霸權主義的宣言書
思路解析:A、D兩項實質是壹個意思的不同表述,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提供了依據是考查杜魯門主義與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的關系,都是正確的。
答案:C
7.美蘇全面“冷戰”的主要陣地位於( )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戰”主要在歐洲地區推行,但美蘇的對抗與沖突不僅僅局限於歐洲,解題時需要註意這壹點。
答案:C
8.1962年,美蘇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束說明( )
A.美國仍然掌握著戰略優勢 B.正義力量取得了勝利
C.蘇聯勢力局限於歐亞地區 D.古巴參與了“冷戰”
思路解析:蘇聯最終撤走導彈,說明蘇聯作出了妥協,反映出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手中。兩國在古巴的軍事對抗不存在正義問題的探討。
答案:A
9.下列關於“冷戰”對國際關系影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B.使世界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C.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維護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思路解析:其中C項前半部分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是正確的,後半部分“維護了世界和平”是錯誤的。
答案:C
10.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說: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說:“美國正積極擴充軍備,準備針對蘇聯的戰爭。”上述材料說明了( )
A.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軍事上的沖突 B.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國家關系緊張
C.意識形態的對立壓倒其他國際關系 D.美蘇對峙,世界大戰壹觸即發
思路解析:這是壹道材料選擇題。選擇正確答案時,要選擇與材料最接近的答案,這二人說的話表明美蘇兩國在相互敵視,國家關系緊張,並沒有提及軍事沖突問題。
答案:B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壹: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的的裏雅斯特,壹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壹不處在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丘吉爾1946年3月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演說
材料二:今天希臘的生存,受到數以千計***產黨黨徒領導的武裝人員的恐怖活動的威脅。他們在很多地點,特別是沿著希臘國境,反抗政府的 命令 希臘如果要成為壹個獨立自尊的民主國家,必須有支援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
1947年杜魯門致美國國會的咨文
材料三: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狀態,沒有它,也就沒有政治的安定,沒有牢固的和平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
馬歇爾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請完成:
(1)材料壹反映了丘吉爾演說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2)材料二中美國的“支援”和“支持”意味著什麽?
(3)根據材料三,說明馬歇爾計劃是否只是壹項經濟援助計劃?為什麽?
思路解析:丘吉爾的演說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的強大,呼籲資本主義世界提高警惕;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折,由孤立主義到幹涉歐洲國家事務;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利益角度講,美國推行這壹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還是維護美國的自身利益。
參考答案:(1)進行反蘇宣傳。
(2)意味著美國公開聲稱要幹涉世界各國的內政,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宣言書。
(3)不是。理由:馬歇爾聲稱“我們的任務是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該計劃實際上以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陣腳,以復興歐洲之名,行控制西歐之實,以達到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
兩極世界的形成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1.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設計
2. 2017高考歷史兩極世界的形成練習題及答案
3. 當代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4. 兩極格局的形成知識點歸納
5. 安徽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6. 高中歷史必修壹兩極世界的形成練習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