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麽什麽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雙龍洞》課文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雙龍洞》課文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裏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壹叢,那兒壹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壹片明艷。
雙龍洞
壹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裏就來到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裏出來的。
在洞口擡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裏聚集壹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壹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壹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裏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壹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裏,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壹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壹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壹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內洞壹團漆黑,什麽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壹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麽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壹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壹條黃龍,壹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裏走了壹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麽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
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裏,出了洞。
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雙龍洞》教案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了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壹定順序閱讀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5、培養搜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了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第壹課時
談話,揭示課題,初識課文
妳喜歡旅遊嗎?都遊覽過哪些地方?妳到過浙江金華嗎?那裏有壹個的溶洞,叫雙龍洞。讀讀課文,今天讓我們和作者壹起去觀光遊覽。
聽朗讀錄音。
說說跟著作者遊了壹趟雙龍洞,妳印象最深的是什麽?
引導細讀,了解遊覽順序
1、導語:“就聽壹遍,大家肯定覺得不過癮,現在我們來細細學習。”
學生自讀,要註意讀準生字、理解新詞,並用“……”畫出提示作者遊覽順序的有關詞句。
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2、指名回答,師生***同討論。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註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並隨機讓學生讀讀這壹段,註意正音,指導讀順,引導學生理解詞義,如:仰臥、臀部、水程等詞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板書畫壹幅簡單的示意圖。
3、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理清課文脈絡。
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分別請6名學生來讀對應的段落,註意不多讀也不少讀)
課堂作業
1、認讀生字、生詞並書寫,遇到疑問隨時發問。
2、隨機利用搜集的資料介紹雙龍洞的石灰質巖石及其形成的石鐘乳、石筍。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1、默寫生字詞。
2、讀課文。這節課我們按照遊覽路程來欣賞景點、品讀文章。
閱讀,體會路上景色
1、引導學生讀中感受。請壹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這位同學讀出作者的心情了嗎?”
學生自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當時的心情。再讓學生個別展示朗讀,點評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2、放映課件,輔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壹天,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壹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斷撲人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這是映山紅,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色彩多明艷啊。
3、感悟課文寫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壹讀壹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壹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妳覺得作者對溪流的描寫很有情趣,對嗎?妳從哪裏感覺到的?
(品味“時而……時而……”壹句,體會幾對反丈詞的妙用)
討論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
1、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春光美”來概括,那麽洞口和外洞妳會怎麽來概括呢?
請壹名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寬”“高”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在簡圖上補板書:寬、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妳產生什麽感覺?
理解“突兀”:高聳,指山勢高聳。“森郁”:樹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很有氣勢,不禁使人對雙龍洞產生壹種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寫讓妳體會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個大會堂,高高的石頂,聚集壹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壹定不覺得擁擠)
4、這裏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壹句也是,讀壹讀,妳有什麽想法?
(它仿佛是向導,作者順著溪流遊覽。現在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了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1、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麽滋味,我們也來試試。齊讀。
2、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壹只小船進出。那麽作者為什麽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看課件外洞由近及遠的鏡頭,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壹詞是恰當的。
3、默讀第五白然段,想壹想:作者乘船通過孔隙是怎樣的情形、怎樣的心情?
誰來讀讀,讀出作者的感覺、心情。
妳覺得哪些語句真切地寫出了作者這種緊張的心情,能把它背出來嗎?
復述或者背誦這壹自然段。
第三課時
聯系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壹番怎樣的景象呢?
了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壹名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學生邊聽邊畫出描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蜿蜒”是怎樣的?據字形釋義,再觀看課件,讓學生作描述。
2、結合課件(或圖片),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妳的感覺是什麽?除了課文寫到的,妳還看到了什麽,感受到了什麽?
A、學生小組內交流評議,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洞內景物的描寫,也是有順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來表明觀看順序,讀壹讀,感覺這樣寫條理就比較清楚了。
B.指名看著圖像,試著給圖配音,描述洞內景象。
小結
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壹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組讀課文。
質疑問難
推薦課外閱讀
像這樣的課文,記錄了作者遊覽過的地方,妳讀了,仿佛跟著作者在遊覽觀光,這就是遊記,妳喜歡讀嗎?都讀過哪些遊記?妳都摘記了精彩語段嗎?能背記這些精彩語段嗎?
課堂作業
1、背誦、摘錄精彩語句。
2、指導造句:
時而……時而……(引導體會在描寫景物、事物的形態變化時可以運用,舉例提示:“大海時而……”,“舞蹈動作時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讀課文範句,體會分句間轉折的意思,然後教師或學生示範造句,指導仿造)
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壹篇遊記,也是壹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了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壹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我從對課文整體感知入手,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課前,我讓學生初讀全文,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本課,我分為三部分,即:導入;精讀重點段,體會感知;鞏固練習,進行練筆。在導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觀的雙龍洞剖面圖,讓學生通過示意圖,了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及路線。通過老師提問,抓比較不同的溶洞的特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找到雙龍洞的特點──“孔隙”。然後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點段,進行學習。在精讀重點段時,我采用了找特點、讀特點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書,談談孔隙給自己的印象,並在書上勾劃,找出孔隙二特點的低矮窄小,因為“孔隙”是教學重點,所以在本段我進行重擊,推敲,讓學生反復體會。為了突破難點,讓學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細致描寫的部分,讓學生通過讀先初步體會。在體會不夠時,我找到了“從……到……沒有……才”等關鍵詞語,讓學生反復讀重點詞語,加強體會,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讓學生觀看,感受作者是怎樣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通過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險,自己的感覺”,三者相結合,突出孔隙的特點。當學生在“讀壹觀”之後,對孔隙的低矮窄小有壹定的感受,此時,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較,將文章中部分重點詞刪除。讓學生通過前後句子比較,學習作者的細致描寫方法,把教學中點始終定在母語的語言文字學習上,讓學生研究作者的寫法,從內容回到語言,使學生的思辨過程認識趨於深化,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進壹步深化。
教學中,我從內容中入手,讓學生用各種手段讀書。然後,又從語言回到內容。在鞏固練筆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訓練學生進行背誦、積累,在此基礎上,我訓練學生現場練筆,寫壹份孔隙的解說詞。再次,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整課堂,我讓學生先理解、後積累、再運用。將三者有機地結合在壹起,讓學生找到特點,讀特點。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並讓學生分清文章主次。以達到本單元的訓練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