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秋天的雨》是壹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我在教學之前便給它定位為重點讓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的韻味,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聲音,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想象。教學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節特點導入,然後配樂範讀課文。讓學生聽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通過詞語分組讓學生感受新詞的層次,在這裏我沒有在田字格裏給學生範寫,這是壹個關鍵的失誤,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獨自認讀、寫字的能力,這壹點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重點講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麽?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壹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壹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說說自己發現了什麽?然後拓展訓練“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讓學生欣賞優美句子的同時,讓學生發揮想象,能說能寫。學習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說說秋天有那些顏色?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在重點字詞上,抓住“郵”這個字,用換詞的方法,例如換成“帶”可不可以,讓學生體會“郵”字的好處,並進行交流。
上完這節課,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獲也有遺憾,教學中,首先是師生都走進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時能較好地落實知識點並拓展,收到較好的效果。但也有遺憾,安排計劃只能是預設的,而課堂是多變的。當學生不能按照我的預設回答問題時,我有壹些手忙腳亂,安排欠妥,在某些環節放開了沒能即時收回來,造成時間不夠,沒有時間“回讀”感受也說明我的教學不嫻熟,沒有做到“教育機智”。而且這篇課文應以讀為主,但在指導學生朗讀上功夫不夠,沒有讓人感覺到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有層次的進步的朗讀,應該讓學生也嘗試配樂朗讀。
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葡萄溝》壹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裏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幹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而展開,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裏產生喜愛之情。新疆對對於生活在寧波地區的學生們來說是既遙遠又陌生,同時又充滿著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裏,對教材中的許多地方充滿了好奇,他們想知道:“葡萄溝在哪裏?”,“梯田是什麽樣的?”,“蔭房是什麽樣子的?”,“葡萄幹是怎樣制成的?”……諸多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解說就能解決的。即使是,那也必將是枯燥和無趣的。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首先布置了課前參與的內容,請學生在第壹課時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葡萄溝的基礎上,繼續練習朗讀課文,並認真思考大家質疑的問題“為什麽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同時可以從不同渠道搜集相關的資料,如從教師提供的資料中,從網上下載,向爸爸媽媽咨詢等等。並把查找來的信息進行整理,讓這些信息最有效的為自己在課上參加研討時服務。這樣的課前參與,不僅為課中研討奠定了基礎,而且學生帶著探索的頭腦走進課堂,更能促進課上的學習。
我從以下幾步實施了課堂教學:
1、賞美景:
在這節課上,先讓學生通過錄像去葡萄溝遊覽壹番,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葡萄溝水果多、景色美、人熱情,葡萄幹有名。
2、品美句:
在遊覽壹番後,再讓學生自學課文,從課文描寫的語句中了解葡萄溝好在什麽地方?然後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研討。由各小組長帶領組員***同研究(壹起讀讀,壹起交流自學成果),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做到了全員參與,又做到了視學生為學習發展的主體,為每個不同個性、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是全班的集體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試著抓住重點的詞句,來深入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如“葡萄壹大串壹大串掛在綠葉底下”壹句,學生能結合圖片,充分體會“壹大串壹大串”的意思並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
3、畫美色:
在學生從美句中了解到葡萄溝的葡萄多,而且是五光十色的,在想象出還有哪些顏色後用自己的畫筆畫壹畫葡萄的顏色。
4、嘗美味:
在學生講到葡萄溝的葡萄幹特別有名時,讓學生品嘗我事先準備好的葡萄幹,這樣做,學生不僅品嘗到了葡萄幹的美味,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5、悟美情:
前面的每壹個步驟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葡萄溝的美,激發學生對葡萄溝的熱愛之情。
最後,在本節課結束的時候,我布置了課後延伸的內容,請學生為維吾爾族老鄉推銷葡萄幹,請學生在課後把自己學完《葡萄溝》壹課的感受和體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表現,或朗讀課文,或背誦段落,或畫壹畫,等等,使課內知識進壹步拓展,體現出作業的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
不足之處:
篇三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在教學《壹次成功的實驗》壹文前,學年老師壹起備課時設計的就是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做實驗,當時想象的是學生多數不能成功,少數成功了的話,就讓成功的學生介紹方法,如果沒有成功的,就引入課題,這種設想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學生都做成功了,這可與備課相反,但當時我被學生成功的實驗所震撼,非常激動地以既驚訝又贊嘆的語調問學生是怎麽想的,又是怎麽做的,學生爭先恐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學生說的比課文中講的還要明白,還要有深度,當時的我就像是課文中講到的教授壹樣激動,對學生連連稱贊說:“妳們真棒極了,做了壹次徹底成功的實驗!”於是板書為“壹次成功的實驗”。接下來如果再回過頭去講課文,簡直是太蒼白,也太無意義了,也是多余的,於是我就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想法和做法,那壹節課學生的情緒極高,說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壹個聽眾、發問者或是適當點撥的參與者。課後我就在思考,在這壹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不是無條件的儲存器,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的思考和記憶,沒有學生的主動努力,他們的知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們學習。這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與學生壹樣的快樂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