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壹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壹年至十六年間(795—800)。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口技》文言文課後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說》文言文閱讀答案壹、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安求其能千裏也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4)執策而臨之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譯文:
3、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裏馬”哪個更重要?為什麽?(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對“千裏馬”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參考答案
1、(1)受屈辱 (2)怎麽 (3)通“飼”,餵養 (4)名“馬鞭子”
2、駕馭(鞭打)它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餵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3、伯樂更重要。(1分)因為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裏馬也就被埋沒了。)(2分)
4、為“千裏馬”的被埋沒鳴不平。(或:為‘‘千裏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二、閱讀《馬說》,完成文後各題: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②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55.5分)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見( )
(3)策之不以其道( )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2)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作者把千裏馬不能千裏歸罪於食馬者,妳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2分)
4、伯樂和千裏馬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妳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3分)
參考答案
1、(1)只是 (2)通“現”,顯現 (3)鞭打 (4)通曉,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2)難道果真沒有千裏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裏馬啊!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認為千裏馬自身素質更重要。千裏馬應具備自我推銷能力,不應壹味等待伯樂賞識,應主動尋找機會。
4、如:我認為千裏馬更重要。因為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千裏馬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發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