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壹個教學案例就是壹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壹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 故事 ,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學案例 反思 ,望大家喜歡。
小班教學案例反思篇壹
案例敘述:
因天氣原因,在晨間活動中,我們安排幼兒進行桌面玩具活動,壹開始,大家玩的都很好,每人都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進行組合拼搭,這時瑞瑞跑過來對我說:"老師,甜甜咬我",我壹看,瑞瑞的小臉上被甜甜咬了壹個明顯的"牙印",對於這樣的"投訴"我們也多次和她們的家長進行了交流與溝通,希望找到壹個好的辦法來幫助她們克服身上的不好的習慣。
案例分析:
甜甜屬於外向型的小女生,但也特別的喜歡被人寵愛,每天總是抱著老師和媽媽,不肯放手,老師走到哪,就跟到哪,但在活動中,確非常喜歡咬小朋友,對於自己的"東西"格外小心,不許別人碰觸。
教育 措施 (教育效果)1、與家長溝通,請家長配合我們,在家多督促教育孩子,告知孩子咬人是不對的。
2、告知家長,孩子可能處於"口欲期",可以在家中讓幼兒用壹些滿足咬的替代品,如磨牙棒等。
2、教師應為孩子創設和諧的遊戲活動空間,避免孩子情緒太易激動而發生爭執咬人事件。
教學反思:
孩子愛"咬人"是二三歲幼兒常有的行為,也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但孩子真的是故意的還是生理上不由自主去"咬",這些都要從分析幼兒的年齡特征出發,尋找孩子愛"咬人"的根源。
分析孩子愛"咬人的"根源:
從生理上說,孩子在2-3個月時會有壹個"口欲期",在這壹階段,孩子會通過口咬去接觸外界事物,從而獲得壹種滿足,如果這時,家長阻止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在二三歲甚至更長的時間裏,孩子會養成"愛咬人""愛啃指甲"的行為,有時成年後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二三歲的幼兒還處於模仿期,情緒很不穩定,易激動 ,當甜甜與別人掙搶玩具時,自然的就習慣用"咬"去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遇到這類問題時,可以先從分析幼兒生理心理的年齡特征為出發點,再找出問題的根源,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
小班教學案例反思篇二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幼兒對於小手所表現出來的本領能夠感知,但由於年齡的關系,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比較差,無法準確說出來,本次活動,設計了看看、 說說 、做做等環節,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大膽表現,幼兒通過語言表達說出手指的本領,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讓孩子在遊戲的快樂中感知自己的小手,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每個手指的名稱,體驗它們的作用。
2、變換手的各種動作,對自己的手感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說出每個手指的名稱和手指的本領
活動準備
1、手影圖片如:小雞、小狗、小貓、小兔子等。
2、鈴鼓、圖書、手帕、皮球、玩具等物品。
3、調好的 廣告 顏料,畫有樹幹的圖畫紙。
活動過程
(壹)、猜猜誰來了?(激發幼兒的興趣)
(放圖片),妳們看看是誰來了?(手影:兔子、鳥、狗等等)
(二)、認識小手
1.妳們知道這些小動物是用什麽做的嗎?
2.教師:(在手心裏畫壹個媽媽的臉),這是手媽媽,她有幾個手指寶寶?
他們都很能幹,妳最喜歡哪個手指寶寶?妳用他做什麽事?大拇指,他可以表揚人。這是食指,妳們會用食指來指東西嗎?試試看,門在哪裏?(孩子
指)再逐壹介紹:中指可以彈琴,小拇指可以和朋友拉拉勾,無名指可以在 折紙 的時候幫助我們。
小結:手媽媽有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五個手指寶寶,它可以幫我們做許多的事。
(三)、小手的本領
1、教師:妳的小手會做什麽事?(會拍球、穿衣服……)
2、教師:除了這些事還會做什麽?小朋友們看看周圍有什麽東西,妳去玩玩。(在各個角落裏放有鈴鼓、書、手帕、皮球、玩具等物品)。
3、幼兒在玩時老師引導:妳的小手在幹什麽?引導說清手的動作:如:我的小手在敲鈴鼓、我的小手在疊手帕、我的小手在拍皮球等等。
4、老師還知道小手還有壹種特殊的本領是它會說話。(招招手)這是什麽意思?(再見或不要)
5、我們再讓小手做壹件新的事情:為大樹變樹葉(手印畫)老師指導幼兒在作畫時註意不把顏料弄在衣服上。
老師:我們的小手這麽能幹,壹定要好好保護它,勤洗手、剪指甲,那我們去洗手吧!
教學反思
1、幼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有濃厚興趣的,積極的發言。
2、認識各個手指名稱時孩子們對大拇指和小手指頭的名稱脫口而出,其他三個手指頭的名稱就不清楚了。
3、說到手指頭的用處時孩子們模糊了,我設計的是說出每壹個手指頭的用處,這壹點孩子們在學習中是有壹定的難度的。
4、幼兒體驗小手的用處,動手操作物品,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只有讓孩子親身感受了才會讓孩子知道小手的用處。
5、通過給大樹畫上葉子的手印畫,豐富了幼兒的 想象力 。
6、如果再上壹次這節課,我會把引入部分調整為,手指兒歌開始。
7、在談到手的用處時盡量出示壹些圖片來加深幼兒的印象。
小班教學案例反思篇三
活動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顏色有初步的認識,感知兒歌的韻律。
活動目標
1、幼兒愉快地參加活動。
2、 幼兒學習兒歌並理解兒歌的內容,感受兒歌的韻律。
3、 幼兒會背誦兒歌。
教學重點、難點
1、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2、 幼兒背誦兒歌。
活動準備
1、“兒歌”:《公雞》(幼兒用書)。
2、配套CD《公雞》。
3、 電視機、投影儀。
活動過程
壹、兒歌引入。
二、 欣賞幼兒用書中的畫面,提問幫助幼兒理解。
1、畫中妳看到了什麽?
2、 這只公雞長的怎麽樣?
3、 現在是什麽時候?
4、 公雞的嘴裏有什麽?它為什麽要吃個牡丹花?
5、 在這幅畫中妳看到了哪些顏色?
三、學念兒歌。
1、請幼兒傾聽兒歌。(老師完整地念壹遍)
2、 提問:孩子們,妳們覺得這首兒歌怎麽樣?
3、 老師教幼兒念兒歌。(用動作輔助念)
4、 幼兒和老師壹起念兒歌
四、表演兒歌。
老師邊念兒歌邊和幼兒壹起做動作。
五、跟著CD壹起鞏固兒歌。
老師和幼兒跟著CD學公雞壹起動壹動。
附兒歌。
紅公雞,
綠尾巴,
壹天到晚不回家,
晚上回到家,
還要吃個牡丹花。
教學反思
通過活動,幼兒能感受兒歌的韻律,誦讀兒歌。能認識壹些顏色:紅色、黃色、白色、綠色等個別幼兒還需反復誦讀兒歌,認識顏色。
小班教學案例反思三篇相關 文章 :
★ 小班教學案例反思三篇
★ 小班教學分析與評價五篇
★ 幼兒園小班社會領域教學方案案例5篇
★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學方案5篇案例
★ 幼兒園小班教育案例
★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學方案優秀案例5篇
★ 幼兒園小班教育敘事精選例文
★ 幼兒園小班健康領域教學方案優秀案例合集
★ 最新小班語言教學活動方案參考案例5篇
★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學方案精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