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習效率並非壹朝壹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 經驗 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註意"專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本篇 文章 是我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 總結 人教版》,供大家借鑒。
七年級歷史 知識點總結歸納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壹、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壹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 措施 :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裏,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壹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壹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壹定的自衛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 文化 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壹、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 種植 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第1課隋朝的統壹與滅亡
知識點壹:隋朝的建立與統壹
1.建立時間:581年;建立者:楊堅(隋文帝);都城:長安
2.統壹時間:589年;統壹標誌:隋滅陳;
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壹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3.滅亡原因:隋煬帝殘暴統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時間:618年;事件:隋煬帝在江都被殺.
知識點二:隋文帝統治
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壹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
知識點三:隋朝大運河
修建者:隋煬帝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各段名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陽(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知識點四:科舉考試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隋煬帝:進士科創立,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意義: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壹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利,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 教育 的發展.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知識點壹: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淵(唐高祖);都城:長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號貞觀。
3.唐太宗的主要活動(治國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魏征),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房玄齡,杜如晦).
(2)政治上:進壹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輕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3)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4)軍事上: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反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3.貞觀之治: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 清明 ,經濟得到進壹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稱之為“貞觀之治”.
知識點二: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武周(武則天)統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
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 面試 考生,不拘壹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2)作用: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後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三:“開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與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賢能(姚崇,宋璟)實施壹系列的改革
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註重文教,編修經籍.
2.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成為“開元盛世”.
3.關註課後題.
歸納: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識點壹:遣唐使:
1.背景: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頻繁.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跟隨使節來華的,還有很多的 留學 生和留學僧等.
2.規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壹次達到500多人.
3.影響: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的影響。
知識點二:鑒真東渡:
1.評價:鑒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響的人物。
2.六次東渡:鑒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仍矢誌不渝,繼續進行第六次東渡,終於在754年抵達日本.
3.鑒真的貢獻: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知識點三: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新羅強盛後,派遣世界和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
2.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3.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引進中醫,天文,歷算等.
4.朝鮮音樂也傳入唐朝.
知識點四:玄奘西行:
1.概況: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
2.主要活動及貢獻:
(1)在天竺: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學府那爛陀寺遊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
(2)回國後: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後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3)《大唐西域記》:根據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記錄成書,記載了他遊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 初壹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
★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初壹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復習提綱
★ 2018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大全
★ 七年級上冊歷史每個單元知識總結
★ 初壹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 初壹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結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