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的記憶型教學文化,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所需求的思維型教學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壹、“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壹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壹讀”、“想壹想”、“議壹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壹讀”,在這壹環節中讓學生能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壹個大概意思是什麽;然後讓學生“想壹想”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麽;再“議壹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壹議”妳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節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麽?最後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壹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
二、“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壹步提高和升華。這裏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壹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準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三、閱讀教學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
教師如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從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走向段篇的教學,註重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閱讀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壹、拼音壹定要掌握牢固。
二、積累詞語。
三、註重閱讀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壹、激發興趣是自主學習的誘因。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松起來。因此教師就要著力創設壹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是學科對象的主動自覺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壹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氛圍,讓學生想象馳騁,感情激蕩,思路縱橫,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創造的潛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贊揚學生壹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其次,精心設計好導語,課始就吊起胃口。壹堂課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壹席好的導語尤為關鍵。據說魏書生上課前,先讓學生猜壹猜今天上哪篇課文,為的是激發壹下興趣。
另外,開展壹些學習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於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能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
還有,建立壹個激勵評價機制。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註結果,更要關註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註水平,更要關註學生情緒態度。
二、引探導學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興趣只是壹種誘因,壹種動力,要使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持久保持下去,關鍵還在於掌握語文的規律和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學習中往往存在“妳壹說我就明白,可壹做題就糊塗”的狀況,問題在於教師沒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導學---開辟自主的空間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導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講究教學方法。
2、啟思----激發積極的思維
思維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發智力的繈褓。教學時應讓思維的絢麗花束燦爛地開放在每位學生心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善於帶著預習中的問題思考,善於從同學的發言中啟發自己思考,善於多角度思考,善於縱深思考。
3、質疑---點燃創造的火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壹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
三、開展活動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幹。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讀多寫,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讀寫過程中加進了說和演,提供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開辟領悟和運用語言的天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時,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更強。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活動方式。
1、演壹演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教師可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員,親自演壹演”,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執教《宴子使楚》壹課時,我采用了表演的學習方法。以六位同學為壹個小組,小組合作,小組間展開比賽。先讓學生挑選課文中自己喜愛的角色,再讓學生仔細地研讀課文,並確定具體演哪壹個片段,然後寫成劇本形式。還要求學生表演結束後評出最佳演員、最佳劇本、最佳形象、最具創意等等。教學效果較好,因為要演,學生得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諸多因素,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角色;因為要寫,學生得仔細認真而且自覺自主的讀課文;因為要評,表演時學生得認真欣賞,整個過程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並且熱情高。
2、辯壹辯。“ 辯”是學習語文的壹種很好的方法。通過“辯”可以使學生進壹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桂林山水》壹文時,采用了這壹方法,很有效果。先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隊”和“桂林水隊”兩大陣營。然後告訴學生:兩個隊就是兩支導遊隊伍,哪個隊能把自己的景點介紹得繪聲繪色、吸引人,那麽,遊客們就跟著他們去旅遊。這樣壹來,學生各盡所能,各展所長,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景點的特色。學生有的說,有的讀,有的介紹圖片,有的展示錄像材料……課堂氛圍十分熱烈,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出來。
3、唱壹唱。在 教學《白楊》壹課時,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去,讓學生壹起唱那熟悉而又動聽的歌曲--《小白楊》。學生隨著歌聲飄呀飄,他們的思緒來到了邊疆。可以想象,在這樣的壹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情感怎麽會不投入;學生想象的翅膀怎麽會不打開;學生學習的潛能怎麽會不被激發。用音樂、歌曲這樣壹種學生熟知的藝術方式來開啟他們智慧的大門,對激蕩學生的情感,展開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4、訪壹訪。 讓學生當壹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玩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草船借箭〉〉學習完後,選壹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的同學問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頗具哲理性。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壹、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壹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壹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壹。提供什麽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壹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壹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是壹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壹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壹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壹定要註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壹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壹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壹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對話”體現了“關註每壹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而學生與文本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們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真切地體驗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樂,達到情感的***鳴,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幾學期下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幾點思考。
(壹)創設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壹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就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於其他學生的發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壹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識、***享、***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例如,我校王靜校長在推薦學生學習宋美齡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詞時,從讀與寫的關系講到讀與說的關系,又從課外閱讀講到抗戰歷史,濃墨重彩渲染抗戰時的困難,為學生學習創設情景,在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這篇講演詞好在哪裏。又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壹課時,我設計了“妳認為故事中誰最可笑,為什麽?請找出有關情節,讀壹讀,演壹演,說壹說。”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這些問題具有目標性,問題的難度恰好落在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壹種“跳壹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悅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在授新課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範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幹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並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課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留壹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壹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三)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壹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壹定的主題進行,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教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教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教師首先發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壹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於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由於教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教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喜劇性變化。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舉個例子來說: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這樣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壹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壹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