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描述規律的科學,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學,但應用科學規律則是藝術,有賴於教師們根據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創造。心理學的實驗和調查屬於科學,生活中、家庭裏,課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則屬於科學的藝術。教育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復實踐面不斷創新。
1: “蘇東坡效應”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社會心理學家將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為“蘇東坡效應”。 如何了解自己呢? 1、以人為鏡,認識“自我”。2、廣納評價。3、掌握分析判斷方法。壹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聽勸告又不被操縱,遇事冷靜理智,不感情用事等。4、多參加有益活動。活動能展示才華、鍛煉能力,檢測和認識“自我”。
2:“蝴蝶效應”
壹個極微小的參與和作用,可發展成極為巨大和復雜的影響力。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蝴蝶效應”。因此教育無小事,壹句話的表述,壹件事的處理,成了心靈的“超鏈接”,正確恰當的,如沐春風,可能影響兒童壹輩子;錯誤專斷的,也可能貽誤兒童壹輩子。可謂“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禮”。
3:“門檻效應”。
門檻效應是對兒童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其心理接受能力,應少壹些,小壹些,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這稱為“門檻效應”(循序漸進原則)。這策略稱為“目標分解法”。提高學習能力,善於“鋪門檻”,貫徹“小步子、低臺階、勤幫助、多照應”的原則,間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壹扶,托壹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