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成長需要悉心的呵護
某日,興之所致,閑翻詩選: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姿態萬千,信心然不可自勝。鄰室卻突然飄來動感的音樂。分辨之下,竟是鄰室幼童學唱熱辣情歌。惘然,悵然!不禁感慨:成長過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養,人文的關懷。
細觀時下之社會,不禁更增憂慮。詩詞歌賦讓位於流行歌曲,京劇昆劇讓位於日劇韓劇。歌德康德難覓其蹤,言情武俠大行其道。至若淫穢暴力之魘,沆瀣壹氣。余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若無文化之熏陶,則無健全之人格;若無健全之人格,則胸無大誌;人而無誌。其為可乎?若舉國皆然,國將不國。
時下,壹些名曲、名句出於商業目的被大肆竄改,而不同藝術類別的鑒賞,引用,結合必須服從於壹個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以音樂,廣為傳唱;世界名曲被作為廣告歌曲,兩者同樣是藝術主題的再創造,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審美的升華,後者卻是審美的毀滅。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讓我們在成長中獲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養性情。
我們的成長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有句話叫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是說意誌懈怠時讀史以明誌: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裏;金戈鐵馬,江山萬裏血淚中。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也是指驕躁狂暴時讀經以養性:老莊之道,清凈無為是非空;菩提之心,靈臺空明塵埃無。讀經書,能塑靜儉德性。我國浩瀚的書海之中,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它們是我們成長真正的養分。
我們的成長更要呼喚人文品格的修養,古之聖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壹種獨特的人文品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著胸懷宇內的人文關懷,而如今,在商業化大潮的沖擊下,種種最為質樸的,關系人類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為典型的莫過於哲學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來的古希臘這壹哲學盛世早已“壹日難再晨”。古典主義哲學的高潮在黑格爾之後也戛然而止。哲學家成了世上最孤獨的人。而哲學成了被忽略的財富,“未經省察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倘若我們的生命旅途,成長過程中缺乏對生存價值、人類理想的思索,我們必將淹沒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為某些哲學家所擔憂的壹個符號。
我們生活在時下壹個信息量大,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時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虛和靈魂的漂泊,只有用美來陶冶情趣,用傳統文化來鑄造性情,用人文品格來指導人生,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呵護成長的旅程,規範發展的軌跡。
點評:這壹篇作文,如同壹聲春雷,響徹大地;如同壹位哲人,細訴真諦。
文章緊扣命題要求,從成長中的“影響”入手,開宗明義:“成長過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養,人文的關懷。”
面對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下的文化的被侵蝕,被扭曲,作者感到痛心和不安。
正統文化如何被侵蝕,被扭曲?作者從兩個方面闡明:壹是傳統文化讓位於市場的“大眾文化”,二是傳統文化,披上商業的外衣。能寫到這點上,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可貴的是,作者的文筆再挖掘壹層:正統文化被侵蝕,被扭曲的危害所在:壹是“若無文化之熏陶,則無健全之人格;若無健全之人格,則胸無大誌;人而無誌,其為可乎?若舉國皆然,國將不國”,二是“審美的毀滅”。
那麽我們的成長與這些市場的“大眾文化”和披上商業的外衣的傳統文化有什麽關系呢?作者又分兩個方面解說:壹是“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二是“更要呼喚人文品格的修養”。也照應開頭的“文化的修養”、“人文的關懷”兩方面。可以這樣說,作為壹個高中生,僅能從其中壹方面說理,已經是很不容易了;能從兩個方面闡理,委實難能可貴。
這篇作文,構思縝密,視野開闊,縱橫捭闔,信手拈來,很有“大家”之氣。
2005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魂兮歸來
沒有核的果實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米粒的稻穗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那麽失卻了魂魄的人呢?
在這個傳媒眾聲喧嘩的年代,在這個文化、偽文化魚目混珠的年代,我們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丟了心?
康德有雲: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與日更新;上則為星辰,下則為德性。但是在今天,當我們只會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長的朵朵浮雲時(郭敬明),誰還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當“簡單”的《老鼠愛大米》唱紅大江南北時,誰還會重拾“青青子矜(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黃的感動?
當下的文化生活常流於簡單、幼稚。無可否認,青春文學確實能帶來夢幻般的感動,通俗歌曲也不失為茶余飯後的消遣,但倘若這壹切成為文化的主流,當壹個人沈浸於其中難以自拔時,很難想象他能直面現實,讓心智與身體***同成長。
當下文化生活的另壹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囂。每天,大量的娛樂新聞讓人們津津有味地咀嚼名星的緋聞瑣事,各類“速讀名著”“小故事裏的大智慧”常駐暢銷書列。以至於有人不無憂心地說,當綠蒂主動投懷送抱時,維特還有什麽煩惱?
壹個人可以忍受物質生活的貧困,卻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類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暫時的聲色之娛,還有什麽能留駐心田,在心湖裏回蕩幾許波紋的呢?
個體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遺憾,但當其成為整體性的精神信仰缺席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中國舊有的三綱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我們,是否也成為了迷惘的壹代?
魂兮,歸來。
所幸的是,人文精神並未完全流失。當年輕誌願者馬驊在梅裏雪山間失去生命時,便將詩人的理想主義帶到了那裏,成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標桿。當昆曲在大學校園引起轟動時,不由讓人相信,傳統的文化經典對於麥當勞下長大的年輕人們仍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
壹個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擁有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
對於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許並不在遠處,而在被重重偽文化掩蓋的內心深處。
評點“魂兮歸來”,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呼喚,深切的呼喚!
作者以自己洞察的眼光和犀利的筆鋒,批判泛濫的“商品文化”對人們的沖擊和侵蝕,對青少年壹代的影響和危害。這是壹篇難得的佳作。
層次。文章的層次分明,邏輯。首先,提出疑惑:在這“商品文化”市場中,我們“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丟了心”?接著,闡述在“商品文化”市場裏,人們失去的是優秀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次之,闡明這種“商品文化”的影響和危害:阻礙心智健康成長,甚至是扭曲和葬送優秀的傳統的思想和文化;而後,指出商品文化雖然泛濫,但優秀傳統文化的希望仍然存在:“所幸的是,人文精神並未完全流失。”
視野。文章的視野開闊,談古論今,侃侃而談。時而康德,郭敬明,時而《老鼠愛大米》,《少年維特之煩惱》;時而緋聞瑣事,暢銷書報;時而梅裏雪山的馬驊,大學校園的昆曲。這些材料,不是壹堆泥沙的堆積,而是與觀點的有機結合和統壹。
語言。語言的思辯性強,富有哲理意味。
開頭壹句“沒有核的果實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米粒的稻穗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說明,人需要科學和人文的思想。
“我們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丟了心?”,“繁花”才能使人“迷了眼,丟了心”,又照應前文“傳媒眾聲喧嘩”和“文化、偽文化魚目混珠”,整個句子形象地說明我們可能在這“商品文化”中迷失方向。
“以至於有人不無憂心地說,當綠蒂主動投懷送抱時,維特還有什麽煩惱?”:這句話有深刻的含義:“市場文化”背離創作背景,違背創作規律,截斷人物性格的發展,以低俗格調來取悅讀者。
“對於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許並不在遠處,而在被重重偽文化掩蓋的內心深處。”這是壹句意味深長的話:既表現對“商品文化”泛濫的擔憂,對青少年遭受不健康文化圍攻的憂慮,更是呼喚人們對這壹問題的高度警覺。
2005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美麗的流行,永恒的經典
這是壹個浮躁卻美麗的年代,我們哼著光良的歌在海邊大聲許願,我們手牽著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妳這樣活著真好”,流行音樂、電視劇、小說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將我們緊緊包裹住,偶爾生出壹絲迷亂,偶爾有些仿徨,但這並不影響對於真善美的認知。不可否認,這是壹個流行文化與經典同行的年代,當流行的美成為壹種時尚,他並沒有悍(撼)動經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經典。
人們通常用時間來考量經典與流行文化的差別,因為只有時間才能公正地審視出任何壹種文化所存在的價值和內涵,那些最豐盛的精神食糧並(雖)保存了下來,但那並不意味著那些被舍棄的都是文化垃圾。對生活的真實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離真。從這個意義上講,流行的文化是壹種美,它是壹種更加大眾化、平民化的美。
我們是同時讀著經典與流行成長起來的壹代。我們在金庸的作品中尋找江湖義氣、俠骨柔情,同時我們在李白和杜甫(身)上體味古人真實的豪邁或者沈郁;我們哼著《同桌的妳》來紀念自己初長成的喜悅,祭奠我們終會逝去的青蔥歲月,同時我們也學習吟聽莫紮特《小夜曲》的安寧和貝多芬《命運》中的悲愴。流行與經典有時候是兩個範疇的東西,偶爾的交集卻不會因此而相互抵觸、相互磨滅。我們不必因為文化的普及而焦慮經典的喪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寬泛,卻也是我們現代人善於吸收的壹種氣度。
活在當下的我們並沒有被賦予權利標榜剛剛誕生不久的東西為經典,所以它們以流行的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它們仍然是壹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或許壹百年後,當人們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其中的壹部分會被確立為這個時代某種物象的象征,並成為經典。因為這個時代有壹些紙醉金迷,所以意識流成為現代文學的壹個常見表現手法,當言語不再能表達文化人的內心焦灼時,有些雜亂不著邊際的搭配實際正是他們心中的吶喊。文化人正尋求著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為他們思想情感傳遞的媒介。於是,形式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但雜而不亂、雜卻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稱之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蘊含著對現實深深的思索,流行誕生於此,經典也從這裏孕育。
的確,由於大量新鮮事物的湧入,其中確實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對此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壹些寬容。因為經典與流行更多的是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他們的時間範疇不同,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不同,但他們都曾經伴隨我們體驗成長的喜悅與悲苦。還是多壹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希望現在的流行音樂少壹些靡靡之音。有人說李斯特的音樂曾經只是被當作那個時代情歌哼唱,那麽說不定哪壹天New Age的曲風也可以成為音樂史上的絢爛壹筆。
流行美麗,經典依然永恒……
點評作為同題作文,如果《說成長需要悉心的呵護》、《魂兮歸來》更多的是站在批判的角度,來審視“商品文化”,那麽這篇《美麗的流行,永恒的經典》是從批判與吸收的角度來對待“商品文化”。
如何對待當今社會狂潮壹般的“商品文化”,這種文化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什麽聯系?對青少年壹代有什麽樣的影響?這都是嚴肅而重大的社會問題。作者的觀點很是成熟,說理很是透徹,辨析很是細膩。
作者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經過自己深邃的思考:“不可否認,這是壹個流行文化與經典同行的年代,當流行的美成為壹種時尚,他並沒有撼動經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經典”。作者引經據典,條分縷析:
先說明“流行的文化是壹種美,它是壹種更加大眾化、平民化的美”;
再闡述“流行與經典是兩個範疇的東西,偶爾的交集卻不會因此而相互抵觸,相互磨滅”;
次呼籲對“流行”多點寬容,因為“更多的是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
後闡明流行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如同經典壹樣,對基於”對現實深深的思索”。
沒有深切的體驗,沒有深沈的思考,沒有理性的分析,是很難有上述這些擲地有聲的語句。 壹個高中畢業生,能形成這樣的理念、觀點與思維,確實很是難得。
2005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輕
時代的車輪伴著巨響轟隆而行,身邊的風景有如飄去的野姜花,舊的離開,新的綻放。如今的文化生活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了,過去的高山流水空靈輕音已經彌散,過去悠揚婉轉起伏激蕩的笛聲,也披上了商業的大衣。現代的文化生活,正向所謂的“多元化”發展,街頭巷尾書店多如牛毛,那麽地想添加文化氣息呀,卻顯得蒼白乏力。真正的文化,那沈澱了千年的文化,被太多的紛繁取代。當今的文化生活,多乎?雜矣!這些雜而不精,多而不良的文化,成了正在成長的我們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輕。
武俠言情如今大行其道。古老的線裝名著在書架中黯然無光,武俠言情等通俗文學卻批著閃亮的精裝外衣高高在上。不可置否,現在的學子們可看的書是十分廣泛的,那個在昏黃油燈下抄書,苦苦問人借書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太遠太遠了,隨便走到喧鬧的馬路上,各種書籍便“歷歷在目”。但其中有壹大部分卻是“閑書”,只適合簡簡單單的娛樂,不適合學習些什麽。難道妳想從武俠中學會武功來稱霸武林?難道妳想以言情中編寫自己的愛情?更有不少少年少女們,模仿現如今所謂“80後”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甚至作者本人,像安妮的文字壹樣晦澀,像韓寒壹樣偏科。這些影響,造就了壹大批沒什麽能力卻叛逆、獨斷專橫的孩子,不禁令人嘆息。
除去書文化,音樂文化也正受著侵蝕。流行音樂歌詞的“妳儂我儂”暫且不談,卻連古典音樂也遭受災難,有的成了廣告的背景,有的成了商業的手段。曾見壹個鏡頭:壹位身著燕尾服的大音樂家正在唱美聲,突然卻停了,拿出××喉寶做起了廣告,藝術的魅力頓時在我心中消散,徒留無奈。古老教堂裏回響的聖樂,卻也被加入了許多流行歌手的歌曲,美其名曰多元,甚至用此來宣傳,在如今古典與現代的“三八線”逐漸消失的時候,純正的古典音樂又將何去何從?當然,也有壹些節目中加入古典音樂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如在氣象預報的背景音樂,采用了世界名曲《乘著歌聲的翅膀》,提高了節目的文化氣息。
除此之外,當今的文化生活還有其它的弊病,電視劇拍的粗制濫造,韓劇日劇卻令青年學生為之瘋狂,做起了狂想的FANS。本該在校園凈土中單純生活著的我們,卻被過多的文化生活圍截的窒息。忽然發現青春有白發,米蘭昆德拉曾說,生活的壓力、負擔等等,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看看當今的文化生活吧,它太亂,太多,不精細又粗鄙過多,它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輕,請正視這個問題,我相信,凈土終將到來,文化終會還以純凈本色!
2005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挑選精品學習
我雖然考了理科,但我卻是壹個文藝愛好者。我每每從文藝精品中學習先進的、健康的思想感情,更從傑出的藝術家身上學習崇高的思想品德。
我總覺得,文學藝術的根本任務是教育人、熏陶人、感動人。記得有這樣壹出舞蹈劇:父親已經在女兒立誌升空、成為飛行員的時候離開了,當他再見到女兒時,女兒已是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但是,女兒壯誌未泯,父親全力支持。舞臺上就此演出了壹幕幕用肢體語言寫成的、感人心弦的對舞。我真想不到壹個殘疾人可以化輪椅為道具表現堅強的人性美,也想不到父親可以托起輪椅裏的女兒如同鳥兒展翅飛翔於萬裏晴空時所表現的人情美!正是這種美感染了我,我受到了藝術的洗禮。
當然,並不是每出舞蹈、每首歌、每部作品都是這樣深深打動我的。但是,為了被打動,必須去多接觸,多比較,多鑒別,然後才能挑選到精品來學習。接觸是為了挑選,挑選是為了學習。這樣往復循環,我所汲取的文化營養便更多了,尤其是藝術家的崇高的人格魅力,簡直就像明燈,照耀著我前進的道路。
壹位藝術家的精品必然折射著他人品的光輝。我想起了關牧村。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壹聽到她醇厚甜美的歌聲,我便會在眼前浮現出她在舞臺上穩重優雅的形象,我更會想到她的崇高的品德與氣質。她母親早逝,父親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父女倆相依為命,她說:只要父親還沒有為她娶上後媽,她也不結婚。後來,她結婚了,像她這樣壹個大牌明星,嫁的都是從新疆沙漠走來的壹個普通的演員。——當我們在劇場中領略她質樸的臺風時,我們能不為她的質樸的人格所折服,從而激起向她學習,以增加自己生活色彩的熱望嗎?
我想,只要我把挑選精品學習放在我業余生活的第壹位,我壹定會在藝術精品與藝術家的人品中不斷汲取力量,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點評:
我在諸多的考生作文中之所以選中這壹篇,是因為立意好,體會深,落點準。立意好,是指不泛泛而談,不評頭論足,集中談好節目、好演員是要用自己的眼力、腦力去挑選出來、終身學習的。體會深,是指排除幹擾,惟精品是學的願望、行動與積累。這位同學是很用心的,對藝術和藝術家是賦予深情、念念不忘的,因此他今天坐在考場上就可以刪繁就簡,上下相連,壹氣呵成。落點準,是指壹條從好作品看好演員的貫串線,寫了壹出舞蹈劇,重點在表演得好,再寫壹個好演員,重點在心靈美,這樣,前後互補,上下互動,避免了繁瑣分析,真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