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示油畫《背影》,引導學生看圖說圖。
2.討論:從什麽角度描繪文親的形象最佳?父親為什麽要去買橘子?他當時是怎樣想的?通過什麽樣的描述才能體現父親愛子的壹片真情?
4.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模擬“攀”的動作,說說自己這樣動作的理由。(提示:人物的外在動作,是他內心情感的直接反映,要模擬好動作,必須準確把握好“父親”當時的心理狀態。)
5.投影(本班學生的習作片斷):他抖抖索索地從貼身內衣口袋裏摸出還浸著汗的10元零票:“娃,妳拿著!”我重新打量起父親:花白的胡子翹著,黑布襖補丁上也沾著層黃泥,直拖到用繩子紮著的褲管下面,瘦小的身材佝僂著,在如血的夕陽中顯得更加弱不禁風。我鼻子壹酸,眼淚又壹次盈出眶外。
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1)禍不單行,設置了慘淡的環境,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父親在這種環境氣氛中為兒子所做的壹切自然非比尋常,父親的背影自然也不是平時的背影,而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意的背影。
(2)送“我”上車,寫父親對“我”的悉心關照。簡短的話語,細微的體貼,在慘淡悲涼氣氛中更具濃濃的愛子之情,為下文寫送別時“背影”在“情”字上作了鋪墊。
8.設問:“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麽?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課文以“背影”為線索組織材料:開頭設疑———點出背影,中間敘事———引出背影,望父買橘———描繪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照應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