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人想要做成壹件事,可以說自信是成功的壹半。但自信不是天生的,孩子擁有自信,能夠在學習中不急不躁,穩中求進;孩子擁有自信,能夠待人處事時落落大方,遇到貴人;孩子擁有自信,能夠在困難面前勇於拼搏,成就自己。所以有自信真的很重要。
怎樣讓孩子變得自信?
1、給孩子充分的信任
如果父母敢於撒手讓孩子獨立做壹些事,那麽孩子就會認為“父母認為我可以”,在這種積極暗示下,他就會真的認為自己是可以的。只有得到來自父母的信任,孩子心裏才會有種踏實感和安全感。
2、收起父母的高標準
有些家長常常給孩子設立無法達到的標準。例如,希望孩子保持房間非常整潔,,希望他們必須把作業做到十全十美。在與孩子的交談中,總是認為孩子還沒有盡最大的努力,覺得他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這樣孩子自然無法達到標準,家長也就失去了鼓勵孩子的願望。
3、不要讓孩子行走在他人的影子裏
妳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比任何人差,而妳卻總是拿別的孩子來刺激他,那麽他就會產生對自己的懷疑:“我真的不如別人嗎?媽媽總是這麽說。”久而久之,這種暗示就像慢性毒藥會漸漸腐蝕孩子原本的自信,最後甚至連自己本身引以為豪的優勢都會忍不住置疑,這種“串聯式”的影響對孩子來說無異於雙重否定。
4、樹立自信的榜樣
孩子會觀察成人在生活中是如何處理失落、困難和失敗的。家長應對挑戰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當妳在生活中處理挑戰的情形時,註意不要表現得灰心喪氣或者總和其他人比較。而且,通過在生活中做壹些艱難的改變,比如換壹個新工作或者結束不良的關系,能夠為孩子樹立壹個自我接納和堅持的榜樣。
5、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覺得自己不想要跟外界接觸的觀念是正確的,無形中就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觀念,從而不會踏出勇敢與人交往的第壹步。孩子的膽量是可以鍛煉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不斷豐富,孩子總會越來越勇敢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要過度保護孩子,應該給於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孩子在壹次次挑戰過程中獲得足夠的鍛煉,提高孩子的膽量。
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1、家長的言行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因此父母的言行也對孩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而這些影響最簡單的也體現在父母的言行當中。
2、家長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
每壹位父母都有壹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取得壹個優異的成績,為此他們對孩子進行高標準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學習上,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壹旦孩子考不好,父母就會責怪孩子,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產生壹種自卑心理。
3、父母過於嚴厲
很多父母其實壹方面無視孩子,但另壹方面對孩子太嚴格了。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忙於工作。結果孩子可能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從而導致孩子傷心,陷入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