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生日的時候,我們回去慶祝。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母校也會有生日這個節日?作為師生都不能忘記自己母校的生日!以下就是我給大家找來的幾篇有關校慶的征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壹些參考的價值!
喜迎校慶征文篇壹:我有壹位母親,像壹輪溫暖的太陽,慈祥、寬厚、博大。她總是無私地把知識的瓊漿灌溉到我的心田,總是諄諄教誨著我的成長,總是在我失意時給予我壹個大大地擁抱,總是在我焦渴時獻上壹捧甜美的甘泉。沒錯,這就是我的另壹位母親——附中。
每壹天清晨,在朦朧的朝陽下,騎車滑過路邊草葉上晶瑩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輝,映襯著我美好的心情。嘴角難掩壹抹向上的弧度,那是因為我將要走進校園,投入到附中母親的懷抱。即使知道將要面臨著的是壹整天繁重的課程,即使有時候也難免會疲憊不堪,即使也會在各種考試中失利……但是,我仍然不會失去信心,那是因為我在附中母親溫暖、寬容、鼓勵的目光裏。那光芒,是希望!是未來!啊!附中母親,我信賴您!
還清晰的記得第壹次踏進附中的大門,就被美麗的校園景象吸引住了,林蔭小路筆直、悠長、深遠。走進教室,第壹堂課就是入學考試。我環顧四周,深深吸了壹口氣,心想,這裏便是我將要努力拼搏的地方,以後大大小小的考試都要在這裏進行。懷著新奇和憧憬,開始了為期四年的學習生涯。在這間教室裏,有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有同學們認真思考的臉龐,有熱烈的問題討論,有激烈的難題爭辯,還有對社會熱門新聞的好奇,這裏留下了我們***同努力、***同進步的回憶。在附中的這三年,我收獲了知識、友誼、快樂、成長、進步。附中母親親眼見證了我從稚嫩到青春期的轉型,這將是我以後人生路上的無價之寶。啊!附中母親,我要感激您!
回憶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您辛勤的哺育,多姿多彩的青少年時期,有您形影不離的身影。充滿愛的課堂上,老師把點滴的知識灌輸給每壹個同學;實驗室裏,有同學們在看到神奇的化學反應後露出的好奇眼神;激烈競爭的演講比賽上,大家熱血沸騰;清華風的校園雜誌上,留下了美麗動人的詩篇;操場上,塑膠跑道上,有我們揮汗如雨的800米;跳繩比賽上,矯健的身姿與開心笑容定格在《齊魯晚報》上……運動會場上,我端起照相機追逐著每壹位同學的身影,因為我想記錄下這段青蔥歲月,記下朝夕相處的每壹個同學,我明白的,這並不是最後壹次運動會,只是下壹次身邊已經沒有妳。啊!我的附中母親,我將銘記您!
當瑰麗的夕陽染紅了天際,我們完成了壹天的學業,滿載收獲與喜悅,伴著天邊最後壹抹霞光而歸。就算是星鬥滿天的深夜,腦海裏依舊回蕩著學校裏發生的壹點壹滴,壹串串歡聲笑語,這些,都成為生活海洋裏的朵朵浪花,在我黑白生活的畫紙上,染上無比絢爛的色彩。朝起暮落,寒來暑往,迷人的附中校園在四季中輪回,春的桃紅柳綠,夏的花繁葉茂、秋的銀杏葉飄、冬的松青雪白。啊!附中母親,我熱愛您!
我的附中母親,今年是妳60周歲的生日,您從青澀的少女成長為桃李滿天下的母親。雖然我在您的懷抱裏只會有短短的四年時光,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我的培養,對莘莘學子的期望。有朝壹日,我會帶著讓您驕傲的成績回來向您匯報,回報您博大的母愛!
在您60歲生日之際,祝願您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喜迎校慶征文篇二:從寧波高專到現在的寧波工程學院,這所學校已經走過了三十年。三十年櫛風沐雨,歲月如歌;三十年辛勤耕耘,薪火相傳。人過三十而立,發展至今的學校也壹樣取得了豐碩的成績,今年5月11日寧波工程學院將舉辦三十周年校慶活動,邀請校友們能夠抽空回去走走、看看。
說起在校園的時光,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壹段青春回憶,或許是壹位老師、壹位同學會讓妳記掛壹輩子。這次我們也請了幾位校友,請他們談談當初那段歲月。
孫連芳96級經管系會計專業,曾支教貴州11年被評為“貴州省十大傑出青年”,現為鄞州龍觀鎮中心學校英語老師。
我跟室友之間的關系特別好,記得那時我們的寢室號是110,壹個房間4個人,當時女生寢室比較少,所以我們寢室還加了壹張床,有5個女孩壹起住。當時在寧高專讀書的還是以寧波本地人為主,室友來自余姚、慈溪、北侖等地,所以畢業後至今都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壹年裏總會聚個幾次,出去活動,大家仍以“110”為代號相互稱呼。只是談的話題從當初的學業、感情到了現在的孩子教育。
那時室友都來自農村,星期天都需要回家幫忙幹點農活。印象中每逢星期天返校的下午,盡管各自條件都壹般,但大家都會從家裏帶壹些最好吃的、拿得出手的菜過來,所以那天的晚飯永遠是壹周當中最豐盛的壹頓。天氣冷的時候,這些菜都能吃上壹個星期。
因為住在壹樓,對門就是宿管阿姨的值班室,關系處得相當好,有時壹些好吃的也會與她分享,她呢總是會摸摸我們的頭說,妳們這些小家夥。不過盡管如此,每次寢室衛生檢查時,該扣的分照樣扣,去阿姨那裏帶點零食說情效果不大的,好鐵面無私。
對了,那時流行溜旱冰,學校附近有壹處地方3塊錢能玩幾個小時,我們5個人總是成群結隊集體出發,想起來真是有趣。幾年下來居然沒壹個人談戀愛的。
現在我跟學校裏的很多老師還保持著聯系,比如朱美燕老師,我把他們當做是自己的長輩,碰到壹些問題還會時不時向他們請教。
相比社會上結交的朋友,妳會發現跟她們之間都只是純粹的感情,可以相互訴說煩惱和幸福,與任何利益無關。
夏永高98級化工工藝專業,現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的開發研究。
我是2001年畢業的,讓我談呀壹時還真說不上來。
印象比較深的是我的班主任,教化學的胡愛珠老師,她對我挺關心的。當時我家裏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為了補貼家用,賺壹些生活費,我試著找過壹些兼職,都不是太理想。後來胡老師幫我留心介紹了壹份家教的工作,去現在的江廈橋那邊,教的是數學。
還有壹位教機械制圖的鄭老師,她在教學上管得特嚴,考試好多同學都不能過,我也每次好擔心,現在想來她也是為了讓我們多學壹點。
當時我最好的朋友是同寢室的丁振,現在好久沒有聯系上了,希望能取得聯系。
於碧娜04級日語專業,畢業後與同學合夥創辦了唐元漢語對外漢語學校,專門教外國人學中文,是2011年寧波市十佳大學生創業新秀之壹。
我也說說我的室友吧,她叫楊婷婷,咱們同班,對我特別好。她會囤積比較多的零食,晚上我說餓了,她會把自己的泡面貢獻出來,幫我泡上,她知道我不喜歡喝湯,所以總是自己把湯喝了,把面給我吃,笑笑說精華都在湯裏呢。
我個子比較高,經常坐教室的最後面,她坐前排,冬天了我手腳冰涼,下課了她會跑到後排來,幫我塗點護手霜,搓搓我的手說這樣就會暖和壹些,讓我好感動。
畢業後,自己創業,號碼也換了,失去了對方的聯系方式,但那種感情是特別難忘的。我知道她回象山了,很可惜無法獲得她的消息,應該已經結婚有小孩了吧。
另外,我們學校雖然小是小了點,但因為在市區,生活特別方便。畢業前我跟壹位學姐壹起在校外租了壹間房子,承接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辦了壹個托管班,都是很調皮的孩子鬧哄哄壹群。我倆忙不過來時,我的同學都會像個孩子王壹樣來幫我們帶他們,個個都跟保姆似的。
喜迎校慶征文篇三:我們來到位於渤海之濱的石油大學。校園內那壹幢幢式樣新穎的建築和隨處可見的雕塑以及筆直、平坦的道路甚至那些弱小的樹木都引起了我們的壹陣陣驚嘆。要知道這是多麽不容易!
過去,這是壹望無際的鹽堿灘,而今這座校園所包含的壹切無論就建築和環境來說放到哪個大城市都毫不遜色。
這兒的壹切都是新的,因為腳下的這片土地是我們這個古老國家最年輕的國土。僅僅幾十年前這兒還是汪洋大海,從這裏入海的黃河帶來大量的泥沙,滄海變桑田幾乎是人們眼睜睜看著完成的。接著,人們在這裏發現了石油,於是全國產量第二的勝利油田建立了。再後來,北京石油學院遷到了這裏,在這片荒涼的海灘上建起了壹座現代化的大學。
我到過北京很多大學,有不少在規模和水平上和石油大學不相上下或者更負盛名。但在那些校園裏看到的更多的是歷史的遺跡和負擔。而在石油大學,感受最深刻的是未來和發展。在石油大學,觸目皆是新式的教學樓、實驗樓以及學生宿舍、禮堂、體育館。新的圖書館和文化活動中心正在施工,電化教學中心堆滿新購置的電氣設備。校園裏甚至有壹座帶湖泊的公園。如此優越的條件,在全國人民都在過緊的日子裏,真是叫人羨慕。同時,他們還利用自身的優勢,辦了煉油廠、機械廠、儀表廠等校辦工廠,年獲利在幾百萬左右,這就使得石油大學的校工、學生的福利有了較大的提高。
要做出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好的物質條件還要用好的人。
在石油大學,我突出感覺的就是教職員工隊伍的年輕。從校長到中層幹部、教師都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小得多。據介紹,全校教師年齡在35歲以下的占60%。
人年輕、知識水平高,思想就解放,思路就開闊。同他們交談,妳很少感受到暮氣、消沈或官腔,更多是樂觀和朝氣。這大概同整個石油戰線的精神面貌有關。這次出京前,我剛剛和壹個報紙的記者作了壹番交談。他不無憂慮的`提到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是在石油大學,我們卻感受到了另壹種完全不同的情緒。人們普遍興奮,在我國西部的塔裏木盆地又發現了壹個大油田或者是壹個大油海,儲量可以和沙特阿拉伯媲美。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正在調集人力和設備在那裏會戰。在石油大學我們看了壹部紀錄片,片子介紹了那裏的情況。這樣壹個規模的油田那是壹個什麽概念呢?這就意味著數千億人民幣的財富將要得以利用。同我們熟悉的大慶油田開發初期的情況相反,那裏壹切都是最現代化的,從施工機械、鉆井設備到工人、技術人員的生活條件。工人們穿著漂亮的工作服,住著賓館似的可移動房屋,吃著富於營養的飯菜。由於高技術的應用壹線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了。不用多加思考,壹眼就可以看出,過去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在那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壹點在毗鄰石油大學的勝利油田同樣可以看得很清楚。
壹望無際的平原上,密集地排列著成千上百的采油機,此起彼伏的不間斷的工作。工人們的居住區是壹座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的新村,其美觀、講究堪比南方最富庶地區的華僑村相比。工人的生老病死、吃穿用住,孩子的入托上學統統免費。這兒沒有人怠工,人們像軍人壹樣服從命令,勤勉工作,因為他們的勞動受到重視,價值得到體現。人們通過勞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獲得了豐厚報酬,這樣的勞動不但同人們的幸福生活緊緊相關,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些人才是我們國家的脊梁,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正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不誇張地說,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由這些人所支持著的,有他們在,社會主義經濟就垮不了!
他們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人!
如果把石油工業比作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壹支主力軍的話,那麽石油大學就是培養這支大軍指揮官的“黃埔軍校”。
石油大學從建校起的十多年間,為我國石油戰線輸送了數萬名精兵強將。從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領導幹部到各大石油管理局的頭頭腦腦;從遍布全國各地的油田采油廠、鉆井隊的負責人到所有的石油科研院校的技術骨幹多數是石油大學的畢業生。
石油工業就像壹支正在進行大規模“戰爭”的“軍隊”。它需要在各級指揮崗位迅速大量的提升有才華的幹部。這是持續取得勝利的必須保證。他不能容忍無能之輩,哪怕僅僅是無能、平庸也將為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因為有大自然這個強大、冷酷的敵人的存在。
對壹個卑微、有才華的年輕人來說,對任何壹個不願庸庸碌碌度過壹生、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對壹個試圖尋求壹塊凈土的人來說,石油工業是最好的選擇之壹。
石油大學則是石油工業富麗堂皇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