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分享壹下余世維教授的《打造職業化團隊》的心得體會。余世維教授是我比較崇拜的壹個人,單單靠培訓就能夠讓人明白很多道理的人壹定是非常厲害的角色。不止是他獲得的博士學位,更為重要的是他發現問題的眼光,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人有學識但未必有過企業管理經驗,有些人有企業管理經驗也未必能夠很好地分享給他人。而余世維教授做到了。所以,他的課程都非常經典,深入淺出,案例豐富,且效果顯著。2013年10月統計數字,他的粉絲達到700多萬人,我還沒有關註,但不影響我對他課程的推崇。
大家現在都知道他這個人,但搜他履歷了解的未必有很多。教授、博士的頭銜就不過多介紹了,只說他曾任職和現任職哪些企業。曾任:日本航空公司臺灣地區副總經理;美爽爽化妝品公司駐美副總經理;泰華土地開發公司(泰國工業區)總經理;誼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美國富順集團中國總經理。現任:名仕領袖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國際領導力研究所所長;(香港)富格曼國際集團董事長;(印尼)漢威國際能源執行董事。這說明,他分享的經驗以及方法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的。他的課程也比較多,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搜集壹下,強烈建議大家在茶余飯後聽上壹段,關鍵是他這個人還比較幽默,可以當單口相聲聽,個人覺得比較過癮。
言歸正傳,這堂課《打造職業化團隊》,像個做事的樣子,道理就是這麽簡單。職業化,首先要具備職業化的工作技能,也就是妳所從事的工作崗位要具備的基礎的知識技能。其次,職業化的工作態度。也就是想把工作做得更好,要比常人付出怎樣的努力,從細節、流程以及執行力等各個方面予以強化。再者,職業化的工作道德,對公司品牌和信譽的堅持等等。
工作技能當然都是學習和培訓培養出來的。工作多年的人容易放松對自己學習充電的要求,最終導致創新意識不足,大腦中的知識儲備跟不上信息發展速度,工作狀態模式化等等吧。所以,學習還是非常必要的.,無論妳涉獵什麽學科或內容,起碼閱讀和思考的習慣不能丟棄。我訂閱了壹年的財經雜誌,剛開始自己是每本必讀的,利用任何空擋時間去閱讀。但是,最近我發展自己的閱讀速度明顯跟不上雜誌的出版速度,最終我的雜誌都睡在桌面上了。說是心情或者其他雜亂事情的影響,我感覺都是借口。學習還是需要堅持、毅力和決心的。
涉獵書籍只是學習的壹部分,更多的是在工作中怎樣去充實自己,同樣的壹件工作不同的人做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些人特別細心、思路清晰、對工作有極大的熱情,做事講究方法,效率也非常高。這些都是自身知識儲備與工作經驗很好融合的結果。接到壹項新工作,有些人急於去做,而沒有研究過以往別人怎樣做,別人怎樣搜集整合資料,怎樣計劃能使這項工作更快的完成等等。接到壹項熟悉工作,也是立馬去做,沒有考慮過這項工作與以往什麽不同,需要註意什麽,有無可創新的地方。盲目去最做事最容易出現紕漏,對流程的不遵守,對細節的忽略等等。都是工作技能欠缺的表現。所以,像個做事的樣子就要不斷地學習和磨練自己,這些都是靠自己用心的和努力的。
同公司發展壹樣,職業化也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就是技能,軟實力還是靠自身的修養。也就是工作態度與工作道德。這些軟實力是對個人發展起決定性因素的。學不學,做不做,能否做得更好,這些都來源於個人態度和責任感。口號再響亮,沒有用心做事,結果也必然是差強人意的。
舉個例子,公司照片墻上的有壹個照片掉了,以前不用說就會有人把它給再次粘好,現在我看過了好多天也沒有熱播弄。這是力所能及或者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這個跟工作技能毫不相關,這就是態度與責任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被平淡如水的工作和生活所麻痹,沒有了樂趣和熱情,說是周圍環境影響,我想還是自己沒有去做自己罷了。這件小事折射出,我們很少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也很少換位思考,我能為公司做些什麽,我能為這個團隊做些什麽,我能為他人做些什麽。領導沒有安排工作就不去主動去計劃,這個想法對公司有利沒人問妳就不說,這項計劃有漏洞領導沒註意到我們就當不存在?我們是去了自主參與的意識,是去了用心做事的態度,再加上不會考慮什麽公司榮譽形象的東西,那麽我們還能做什麽呢?
我想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去做些什麽了,有好的培訓想法可以和人力資源探討,有好的改進工作流程的方法可以和部門經理說,有更好豐富大家工作之余的團體活動可以建議建議,有產品創意也可以說給研發聽壹聽,近期工作都完成好了,其他人需不需要協助。只要是對公司有利的,對團隊有利的,對產品有利的,對市場銷售我們的業績有利的,我們都可以提。這就是目標壹致,這就是態度與責任。
妳的心沒和公司在壹起,脈搏沒有與公司壹致,工作不在狀態,我們都需要及早的脈動回來。相信,這種狀態下沒有公司不能發展的更好,個人也會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