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媒體技術;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194-01
新課標下,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進行深刻的 教學反思 ,要擺脫先前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不相宜”的尷尬局面,就要建立適應《新課標》要求的初中音樂教學模式,結合在信息時代初中生對於音樂的特殊訴求,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筆者在本文中就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創新策略進行了探討。
壹、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兩大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初中音樂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尚存在諸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1、教學方法過於傳統,難以實現“教學相長”之效
我國現行中學音樂教育基本沿用了專業音樂教育的模式,雖然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師生互動,但是仍以“教授”為主,單純追求知識與技能,教學模式單調、機械,教學過程枯燥、程式化,而對於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這種過於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難以實現“教學相長”。
2、教學理念落後,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當前,在我國現行教學體系中,初中音樂教育多被賦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並被片面誇大,而忽視了初中音樂教育應該以美育為其宗旨,是音樂文化素養方面的教育這壹基本職能。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註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特別註重知識、技能等非審美的體驗,而忽視情感、興趣、想象、創造等審美體驗,種種誤區導致初中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缺失,教學理念落後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二、信息時代初中音樂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註意,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相結合,並將研究結果付諸於學校學科教學活動中。同時,現代教育技術與初中音樂課程的結合,也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物質支持。
1、擅用現代教育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音樂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是音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物質保障。信息化時代,要擅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單壹的、教條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擺脫單純的傳統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壹方面,可以為實踐改革和完善音樂課堂教學創造條件,從而達到優化音樂教學之目的;另壹方面,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音樂課程中的結合,也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熱情,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才能。
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錄音、錄像、廣播、電視、電影、幻燈、電腦多媒體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盤、課件等軟件,都可以成為初中音樂教學媒體的主流,這些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直觀。
例如在《春江花月夜》這節課上,教師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多媒體設備,通過自制的教學課件,將畫面與音樂充分結合,情境交融,通過視、聽的完美演繹,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意境,並通過關聯畫面及配文,使學生進壹步了解樂曲內涵,學生在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審美體驗的同時,也充分讀懂了樂曲內涵,體驗到了中國古代音樂與相關傳統文化那壹脈相承的審美情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導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踐行“自助化”教學理念
構建主義起源於心理學領域,由瑞士日內瓦學派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最先提出於兒童認知發展領域。演變至今,建構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構世界。筆者認為,要解決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於固有的教學理念,研究、學習並導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並轉化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構建主義”學習的環境和課堂條件,讓學生通過這種“自助化”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有利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環境構建和應用領域。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嘗試導入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音樂知識的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促者的作用;教材則作為學生自我構建的對象;媒介成為創設情景,協作、會話的認知工具。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與傳統教學相比,彼此的關系及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發生了創新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