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出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壹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為燕國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壹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
另外壹種觀點認為,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於末日,但他們還在用壹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紮,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2、戚繼光抗倭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壹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明初開始,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到處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築海上 16 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明史紀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亂》),取得了壹些成效。
至嘉靖時,倭寇又猖獗起來,並與中國海盜相勾結,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在倭寇長期為患之時,明朝軍隊中湧現了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
壹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父死,襲官登州衛指揮僉事,升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禦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任參將,積極抗禦倭寇。
3、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又稱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的事件。
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
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沈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系。
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壹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只戰船壹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擊沈。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
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
4、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又稱“左宗棠收復新疆”,是晚清欽差大臣左宗棠統帥清軍,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後建立“哲德沙爾汗國”,盤踞新疆大部。1871年,沙俄復侵占新疆伊犁。在此情形下,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方針,經充分準備,於1876年4月在肅州(今酒泉)誓師,令湘軍將領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軍進疆,不久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1877年4月,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半月之內連下達阪城、托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
5月,阿古柏暴卒。自10月,清軍先收復南疆東四城,又趁敵內部變亂,揮兵急進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裏率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和田克復,清軍取得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
清軍的勝利,粉碎了英、俄吞並新疆的陰謀。以清軍兵威為後盾,曾紀澤於1881年成功與沙俄定約收復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劉錦棠成為首任巡撫。
5、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壹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百度百科-鄭成功收復臺灣
百度百科-戚繼光抗倭
百度百科-荊軻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