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庭藝術因以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拜占庭”為中心而得名。它開始於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拜占庭更名為君士坦丁堡時,此後壹直延續到東羅馬帝國的衰亡。其影響遍及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希臘,南斯拉夫、俄羅斯及意大利的部分地區。拜占庭建築藝術主要表現在“巴西裏卡”教堂結構的進壹步發展,即采用“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頂作穹隆形,由獨立的支柱加帆拱來構成。這種圓頂、拱形結構遂成為拜占庭式建築的特色,其典型代表首推興建於532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該堂圓頂直徑達33米,由4根支柱和4個大圓拱支持,圓頂下面為壹圈通光窗口,使堂內光線達到壹種奇特的效果。拜占庭藝術之雕刻作品因受726至843年的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而所剩無幾,多為反映宗教生活的淺浮雕與人物頭像。而其繪畫藝術,在西方美術史上則有著重大的意義。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獨樹壹幟,它色彩明快,造型生動,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堪稱鑲嵌畫中的壹絕。其典型作品有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聖母子與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大帝》,拉文納聖維塔裏教堂中的《查士丁尼及其隨從》,新港聖阿波利納教堂的《殉教女聖徒之行列》和《殉教男聖徒之行列》,舊港聖阿波利納教堂中飾有金星十字架、飛翼天使和12只羔羊的《聖阿波利納之祝福圖》與《基督變容圖》。在拜占庭式繪畫中,還有不少細密畫和濕壁畫作品,但總的成就尚不及鑲嵌畫。如濕壁畫與之有著幾乎相同的內容和風格,但色澤上卻稍遜壹籌。其特點則在於它可用暈染的方法來把握畫面的濃淡變化,達到壹種立體感效果。拜占庭藝術中極為突出的是其聖像畫的創作。它是在東羅馬帝國結束聖像破壞運動之後廣泛流行的壹種畫在木板上的蛋膠畫,從古希臘肖像畫和抄本插圖演變而來,其內容多以《聖母像》為主,特點是線條明快,構圖簡潔,著色深厚,人物表情慈祥,溫柔,其著名之作乃12世紀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爾聖母》。這種聖像畫藝術迄今仍流行於蘇聯和東歐各。從總體上來看,拜占庭式藝術風格與東正教的發展變遷密切相關。隨著東正教傳入東歐的斯拉夫各民族,拜占庭藝術與羅馬式風格相結合,從而逐漸演化出新的斯拉夫式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