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在這浪漫美妙的鋼琴音樂裏,總是讓人沈浸在無限的遐想之中,使我們感悟愛的真諦並在愛中得到了升華。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世界十大經典鋼琴曲,希望對妳有幫助。
世界十大經典鋼琴曲 篇1少女的祈禱
《少女的祈禱》是波蘭女鋼琴家、作曲家巴達捷夫斯卡18歲時的作品,這首曲子結構簡單,手法樸素,歡快輕盈,充分表現出壹位少女的心境:充滿了夢幻和遐想,洋溢著對青春和愛情的美好願望。
愛之夢
浪漫主義大師李斯特鋼琴曲《愛之夢》是壹首溫柔婉約,充滿了夢想、期盼、回憶的曲子。
水邊的阿狄麗娜
《水邊的阿狄麗娜》這首曲子的旋律時而高亢;時而低沈;時而婉轉;時而悲傷,仿佛是用音符在講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獨的塞浦路斯國王,名叫皮格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壹個美麗的少女,每天對著她癡癡地看,最終不可避免地愛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眾神祈禱,期盼著愛情的奇跡。他的真誠和執著感動了愛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賜給了雕塑以生命。從此,幸運的國王就和美麗的少女生活在壹起,過著幸福的生活。
致愛麗絲
貝多芬壹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壹直盼望著能得到壹位理想的伴侶。在1808—1810年間,貝多芬教了壹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壹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以後,這份樂譜壹直留在特蕾澤那裏。貝多芬逝世以後,在他的作品目錄裏也沒有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紀六十處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諾爾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獻給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獻給愛麗絲》。
夢中的婚禮
《夢中的婚禮》由法國作曲家及音樂制作人保羅·塞內維爾(Paul De Senneville)和奧立佛·圖森(Olivier Toussaint)為理查德·克萊德曼量身定制。連續的八度旋律進行該曲鋼琴音樂中的壹個特點,並且這壹特點確實在他的作品表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八度上重復出現的主旋律,更具有清新、亮麗的氣質和清脆、明快的聽覺效果。
羅密歐與朱麗葉
壹個淒美的愛情故事,總能在人們心中產生某種***鳴,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也不例外……《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首鋼琴曲旋律舒緩優美,細細聽來像是少女帶著絲絲哀怨的訴說。如小溪淌過,綿長而不湍急。雖有哀怨,卻不曾有憎恨;雖帶憂愁,卻不做聲嘶力竭的呼喊。也許,這首曲子本身就應該是壹個矜持溫柔的少女。
愛情故事
這首曲子來自好萊塢的同名電影《love story》,同時也是壹首享譽全球的來自英國的著名歌曲。同名電影用音樂講述了在洋溢著青春浪漫氣息的哈佛大學校園中,富家子弟奧利弗遇見了聰敏可愛的女生詹妮弗,他被女孩的機智俏麗深深吸引,兩人迅速墜入愛河。然而,當有權有勢的奧利弗家族得知——兒子的未婚妻竟然出身於壹個烤甜餅的家庭,他們極力反對這樁婚姻。深愛著詹妮弗的奧利弗不顧家庭反對,毅然與愛人成婚,並不惜與家族斷絕關系。婚後生活雖然拮據而艱難,但是充滿了愛情的甜蜜。奧利弗在愛妻的支持下完成了碩士學業,順利拿到律師執照。正當生活向著美好的未來走去時,病魔選中了詹妮弗。為了治療愛妻的絕癥,奧利弗低頭向父親求救。然而,壹切哀求都無法阻止無情的病魔,詹妮弗最終離開了人世。而這段真摯的愛情故事獲得永恒的贊美。
愛的協奏曲
《愛的協奏曲》樂曲發行於1981年,《愛的協奏曲》是壹首經典的標題音樂,樂曲壹開始如潺潺小溪那樣靜靜地流淌出來,愛的情思開始湧動,如漣漪般,壹波又壹波,壹層又壹層的展開。時而強勁,時而低沈,由低到高,由弱到強,循環縈繞。
童年的回憶
每個人都有壹個天真未鑿的童年或者情竇初開的愛情,不管是歡樂還是煩惱,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回憶並沒有逐漸的淡忘,而是越來越深刻和清晰。每當獨處時,妳的記憶深出浮現到妳的腦際,讓妳體味、讓妳想念、讓妳沈思,不覺間讓妳燦然壹笑。
秋日私語
《秋日私語》理查德克萊德曼經典曲目,該曲旋律動聽優美,仿佛晚風帶著徐徐的涼意向我們吹來,音樂撫摸著我們的臉頰,讓人置身於壹個亦真亦幻的充滿秋意的世界。優美的旋律使人追憶起曾經的得失,憂郁中帶著歡快,緩慢中夾雜著激昂,陶醉於音樂之中,回憶著人生的喜怒哀樂,聽著秋日的私語,寄托著自己的訴說。
浪漫是壹種美好的情懷,它是情意纏綿的春池蕩漾、也是令人心醉的美麗憂傷;是溫馨壹刻的忘情微笑、又是投向未來的期盼目光。
而沈醉在這浪漫美妙的鋼琴音樂裏,總是讓人沈浸在無限的遐想之中,使我們感悟愛的真諦並在愛中得到了升華。
世界十大經典鋼琴曲 篇2排名第壹: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表現了最堅毅的俄羅斯精神與最強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瑪尼諾夫是用鋼鐵和莧金鑄成的,鋼鐵是他的手臂,黃金是他的心靈。”這正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最珍貴之處。 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曾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比喻其龐大與沈重。壹位著名的音樂學者也曾形容演奏壹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其難度可見壹斑。澳大利亞的音樂家傳記影片《閃亮的風采》描寫過鋼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導致精神崩潰,我們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瑪尼諾夫說,能把這首鋼琴協奏曲演繹好的只有霍洛維茨。
排名第2:麥可斐尼西的《English Country-Tunes》
英國作曲家麥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創作出來的“EnglishCountry-Tunes”鋼琴曲。這首號稱是全世界最難演奏的鋼琴曲,琴譜上有時壹個小節裏就擠進三百個音符,彈奏的時候手指頭和手肘都要用......俄羅斯女鋼琴家絲羅克蘭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羅科菲耶夫 第2鋼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G小調,OP.16,作於1913年,因當時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殺,故此曲呈獻給斯密特霍夫,因原譜丟失,普羅科菲耶大1923年憑記憶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時,因為壹直是節奏的激烈敲擊與不協和弦的連續,曾遭許多人退席謾罵。多數報道稱:“這種未來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我們是來享樂的,我家的貓也會彈這種音樂。”
而當時賈吉列夫正是聽完此曲而邀請普羅科菲耶夫為他創作舞劇音樂,批評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則稱:“我確信10年後,聽眾會給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天賦,報以相當的掌聲來為昨日冒失的嘲笑贖罪。” 此曲***4個樂章: 第壹樂章:小行板,G小調,奏鳴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樂撥奏和單簧管2小節序奏作引導,鋼琴左手彈分散和弦,右手出現充滿憂愁的第壹主題。主題在木管與鋼琴間壹來壹往後,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題為小快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後,不斷展開華麗的音型。移至長笛與雙簧管、長笛與單簧管後,稍慢壹點,以樂隊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以鋼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開第壹主題華麗發展始,以快速達到高潮,平靜之後再現部鋼琴壹出現第壹主題立即結束。 第二樂章:諧謔曲,活潑地,D小調,三段體,為快速進行的托卡它型樂章。
第壹段壹開始就以強烈的鋼琴主題為中心,弦樂撥奏,管樂作滑稽音型夾在中間。中段是伴奏的樂隊不斷奏躍動性樂念,鋼琴不斷繼續托卡它音型。 第三樂章:間奏曲,溫和的快板,三段體。第壹段以樂隊沈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鋼琴進入作華麗發展。中段小提琴撥奏出明確主題並加以發展,鋼琴壹再奏滑奏音型,樂隊與之互為糾纏,構成優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壹段要素作各種不同變化。 第四樂章:熱情奔放的快板,G小調,A—B—C—B—A結構。A以鋼琴與長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鋼琴以敲擊手法進入,與弦樂撥奏形成對比。B速度轉慢,鋼琴敲出壹半和弦後,單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羅斯風格的D小調旋律,鋼琴繼承後再交給低音管、雙簧管,圓號又以逆行。C速度轉快而進入快板,長笛與弦樂撥奏造成音型交疊,樂隊咆哮和鋼琴和弦構成高潮。平靜後,在沈重的和弦後,鋼琴獨奏華彩,B段要素再現,到行板趨於平靜,又變成快速音群,鋼琴冥想性獨奏。然後樂隊形成尖銳的音響,回到熱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後進入C段要素構成的短小終結部而結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憶》
李斯特根據莫紮特歌劇《唐璜》改編的鋼琴曲《唐璜的回憶》是李斯特眾多改編曲中的精粹,技術之艱深,場面之宏大,在原作的豐富表情上制造出驚人的氣勢。 莫紮特的歌劇《唐璜》本來長約兩個半小時,被李斯特改編後,成了簡短的鋼琴曲。鋼琴曲沒有刪除歌劇中的壹個音符,整首曲子無論是節奏還是技巧,都是難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憶》被稱為是最難的鋼琴曲之壹,鮮少有人彈奏。
排名第5: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於1881年。從莫紮特、貝多芬時代起,經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創作的協奏曲,基本都是三樂章結構,但勃拉姆斯為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增加了諧謔曲樂章,從而使作品擴充成為四個樂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於交響曲,獨奏樂器也成為樂隊的壹員,這種交響化的理念脫離了協奏曲原來“競奏”的意義,因此,這首樂曲有時候也被後人稱為“由鋼琴主奏的交響曲”。 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樂曲采用協奏曲歷史上罕見的四樂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鋼琴並未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作者特意讓鋼琴與管弦樂“完全平等”。這首協奏曲既無莫紮特式的流暢,又無貝多芬式的雄壯,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與第壹協奏曲相比,顯得更加沈重暗澀,技巧也特別難,有人講勃拉姆斯的降B大調協奏曲是“要鋼琴家血汗的至難協奏曲,它不要鋼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們成為苦力。”
這首樂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獨有的沈著與厚重,同時又有他明朗、溫柔的另壹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壹次到意大利旅行,這壹南歐古國的風土人情給作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開始構思這首樂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訪問意大利,這壹次徹底喚起了他的靈感,於是回國後立刻伏案疾書,當年夏天便完成了這首樂曲。實際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風格並不明顯,但無疑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堪稱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壹。這部作品最後完稿於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擔任鋼琴獨奏使用樂譜草稿,在布達佩斯首演。 全曲***分四個樂章: 第壹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傳統的雙呈示部。第壹呈示部是管弦樂,首先由圓號奏出由兩小節組成的第壹主題動機,鋼琴推遲壹小節跟上,像影子壹樣進行模仿,木管聲部進行發展,略帶傷感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呈示後樂章進入第二呈示部,鋼琴呈示新的主題並發展,第二主題鋼琴則以熱情的變奏呈示。
F小調展開部後音樂進入再現部(第二主題用降B小調)。尾聲中管弦樂奏出第壹主題的部分動機,鋼琴用華麗的琶音伴奏,最後以強有力的開始動機結束。本樂章寫得厚重而有力, 頗具勃拉姆斯風味。貫穿樂章始終的主題動機,由雄渾的圓號引入,鋼琴加以應答。在樂隊協奏下的鋼琴時而溫婉優美,時而熱情壯麗。本樂章中有許多處理方式與古典派協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樂章:熱情的快板,d小調,3/4拍子,三段體。典型的諧謔曲,但奏鳴曲式結構非常清晰、規模龐大,給人以深沈之感。
第壹主題,鋼琴用激烈的強奏開始,樂隊緊緊相隨。第二主題為A小調,用弦樂齊奏呈示,之後鋼琴反復。展開部發展上述兩主題,再現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樂器編制。其旋律熱情而富於幽默感,同時也很有魔力。 第三樂章:行板,降B大調,6/4拍子,三段體。由管弦樂奏主旋律,鋼琴演奏裝飾音型,並作主題變奏。第壹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開始。中間部分更柔和,由單簧管奏升C大調主題,富於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誠得近似祈禱。最後再現降B大調主題。本樂章充滿浪漫氣氛,是在“德國式的”厚重風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樂章。 第四樂章:優美的小快板,降B大調,2/4拍子,回旋曲形式。優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華麗終曲。清新活潑的回旋主題由鋼琴獨奏開始,樂隊模仿。之後帶有匈牙利鄉土風格的插入部用A小調呈示(後移D調再現)。其他許多輔助的插入部,在鋼琴與樂隊間交錯穿插,有時鋼琴用音型和經過句裝飾管弦樂主題,有時樂隊用色彩性和聲給鋼琴以烘托,編織成輝煌的終曲。這個樂章的大致結構為A-B-A-B-結尾的程式。由鋼琴開始的舞曲風主要主題,纖巧精細,又不乏厚重華麗。
排名第6: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魯斯卡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父為聖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師從裏姆斯基壹科薩夫學作曲。1939年定居美國,並先後入法國籍和美國籍。作品眾多,風格多變。《彼得魯斯卡》原為管弦樂曲,後來改編為鋼琴曲,獻給魯賓斯坦。 難度極高。
排名第7:李斯特 超技練習曲第5首 鬼火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 超技練習曲鬼火擁有高難的雙音技術,12超技當中最難的壹首,拉赫說它是最難的練習曲,技術刁鉆不說,還必須彈得輕靈有趣方能服人。
排名第8:巴拉基耶夫 伊斯拉美
巴拉基耶夫是壹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他彈琴都是憑記憶,從不看譜。他創作了壹套技巧性很高的鋼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這首《伊斯拉美》。這首《伊斯拉美》作於1869年由尼古拉魯賓斯坦首演。這是壹首極難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區采風的產物,這部作品的副標題為“東方幻想曲”。其正主題是高加索達開斯坦地區勒斯基人的壹種舞曲,第二主題(仿佛是壹個中段)則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聽壹個歌劇演員演唱的壹首歌曲的旋律。這首作品三段體:先是主奏,表達主題;然後是中段,奏出充滿感情的小行板;然後結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題,尾奏是十分狂熱性的激烈的急板。因為其極高的難度,許多鋼琴家把它當作壹個挑戰。
排名第9: 李斯特 帕格尼尼練習曲 第3首 鐘
《鐘》這首樂曲又譯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據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的主題改變的鋼琴獨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鐘》用回旋曲式寫成,主題每次出現都變換壹種新的演奏手法,充分發揮鋼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編的《鐘》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鐘》篇幅要短,由於主題多次出現,給人印象很深刻。《鐘》這首樂曲是鋼琴家們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的曲目,因為它可以充分表現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演奏者需要極高超的鋼琴技巧才可能良好的駕馭此曲。
排名第10: 貝利尼《諾瑪的回憶》
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文森佐 貝利尼在《諾瑪》中鋪陳出華麗而渾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強烈對比的劇情張力,展現愛情、仇恨與寬恕的角力,更提早壹個半世紀預告了女性主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