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總結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總結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壹篇代表作。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魚我所欲也》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二、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麽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麽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麽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壹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麽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壹樁不可以幹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壹碗飯,壹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麽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三、文學常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被後人稱為“亞聖”,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並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壹天下。

 四、語音

 簞(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惡(wù)

 五、通假字

 1、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六、壹詞多義

 (1)之代詞“他”如:呼爾而與之,助詞“的”如為宮室之美

 (2)而表順接“不譯”如:蹴爾而與之

 表轉折“卻”如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於表比較“比”如:所欲有甚於生者

 表對象“對”如:萬鐘於我何加焉

 七、重點詞語解釋

 1、故不為茍得也。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

 2、魚我所欲也。所欲——所字詞組(所+動詞)是名詞性詞組,譯“……的東西”。

 3、如使:假如,假使。

 4、賢者能勿喪耳。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不丟掉。喪:丟掉。

 5、蹴爾而與之。蹴:用腳踢。

 6、呼爾而與之。呼爾:沒禮貌的吆喝。與:給

 7、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8、何加:有什麽益處。

 9、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形容位高祿厚。辯通“辨”,辨別。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12、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棄。

 14、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八、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句

 (1)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想要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麽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麽不可以使用的呢?

 (3)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假使,人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嚴重的,那麽凡是可以避免災禍的手段,有什麽不可以使用呢?

 2、判斷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可以同時擁有,(我要)舍去生命而選取正義。

 九、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6、在孟子看來,什麽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8、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壹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9、《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十、重點語句翻譯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俸祿對我有什麽好處呢?

 2、是亦不可以已乎?

 應譯為:這樣的行為不也應該停止了嗎?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應譯為:不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思想),每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應譯為: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麽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應譯為:從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應譯為: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麽壹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壹種不能采用呢?

 7、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應譯為:如果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別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8、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應譯為: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拓展知識

 魚我所欲也教案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壹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學習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4、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積累壹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對人生的正確抉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簞(dān)蹴(cù)茍得(ɡǒu)不屑(xiè)

 2、閱讀全文,對照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家作品簡介:《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山東)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並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主張“法先王”。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壹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壹書文筆的特點。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註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的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壹段,註意下列字詞的解釋:

 得兼:同時得到。有甚於: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見。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本心。

 3、請學生翻譯第二段。註意下列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豆:古代盛飯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爾:用腳踐踏著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4、請學生翻譯第三段。註意下列字詞的解釋:

 萬鐘:鐘,古代的.壹種計量器名,六斛四鬥為壹鐘。本詞是指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幺益處。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全句: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的意思。已,停止、放棄。

 5、請學生翻譯整篇課文。

 6、再次朗讀課文。

 四、小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辯通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通向,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2、壹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得:故不為茍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此、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

 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呼爾而與之(給予)

 3、虛詞(註意“之”、“而”、“於”的用法)

 五、作業

 1、完成課內練習二

 2、熟讀課文,並背誦。

 第二課時

 壹、預習

 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後練習壹、二、三題。

 二、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壹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正課

 1、全班朗讀課文。

 2、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幺作用?

 討論並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生取義。這裏運用了模擬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3、提問:“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問:“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幺?

 6、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幺?

 7、提問:為什幺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討論並歸納: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問:我們學過《談骨氣》,文中有壹個論據,說是古代有壹個不接受不敬的施舍,

 最後餓死。這個論據與課文第二段用的是同壹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壹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9、提問:為什幺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10、提問: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幺?

 11、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12、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幺樣的人,斥責了什幺樣的人?

 13、提問:課文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反,試找

 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4、提問:第三段運用了什幺句式、有什幺好處?(歸納:排比句式,加強語氣)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於剩,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壹、二、三題。

 2、背誦課文。

 3、完成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