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產品的五個用戶體驗要素,是否感覺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點相近?都是從底層到上層的過程,從概念框架到界面視覺,逐漸面向用戶的界面,逐步的接觸到用戶的實際體驗。 《用戶體驗要素》主要含五個要素/層面層面:
戰略層: 確定產品的範圍,表明產品的戰略目標,以及妳所想通過這個產品所達到的目的;主要關註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
範圍層: 包含產品的各種特性和功能,任何壹個功能是否該包含在這個產品當中,是範圍層要決定的;主要關註功能組合和內容需求;
結構層: 用來設計用戶如何到達某個頁面,在用戶操作之後能去什麽地方;主要關註信息架構和交互設計;
框架層: 在表現層之下,用於優化設計布局,以使文字、圖片、表格等元素達到最大的效果和效率;主要關註信息設計和界面設計;
表現層: 用戶看到的是壹系列的界面,壹般來說由文字、圖片、Flash等元素組成,可能這些文字、圖片是可以點擊並執行某種功能的;主要關註視覺設計;
跟蓋房子壹樣,用戶體驗也需要從地基開始建設,實現用戶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對應到產品的用戶體驗上則是有沒有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產品能不能用,是否可靠>>產品好不好用,是否足夠吸引人>>產品用的爽不爽,是否靈活響應用戶需求>>產品還有什麽可改進的地方,參與到產品的建言獻策當中去。用戶從產品上線運營或交付使用的那壹刻起,就壹直伴隨著產品的成長,這是產品人都希望看到的事。
首先是產品的定義問題,這個主要解決產品是什麽,要做什麽樣的壹件事,定下要做出什麽樣的壹件產品,闡述產品的願景、目標市場、市場競爭分析、戰略目標和解決用戶什麽樣的需求。很多時候大家做產品其實都不是很明確,往往有了壹個領導的願景,壹個比較模糊的目標市場就開始動工做了,很多做法都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沒有實際行動。但是做為壹個產品人,基本的素質素養就是要遵循壹定的產品定義流程,該做市場分析、競品分析的,決不能馬虎,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
其次是好產品的定義問題,何為“好產品”?比較為人所接受的壹種說法就是直接滿足用戶某種需要、要求或者訴求的,間接發掘出用戶某種需要、要求或者訴求並滿足的產品都可以算是“好產品”。要做到這樣的程度,說起來很容易,就是要深入用戶的日常生活習慣、日常操作行為和日常工作內容中去發掘需求,或者是能夠想出某種具有引爆點的金點子,但真正做起來卻沒幾個好產品,沒有最終得到用戶的認可,那就還是不夠細致,沒有發現那個可以讓產品有生命力的點。有的時候無法獲取到大多數的用戶,但要是能夠精確定位到壹部分小眾用戶,也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前提是這部分小眾用戶有足夠大的潛在消費能力。
最後是推廣妳的產品,讓用戶使用起來。再好的產品做出來如果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用或者用不起來,那也是白搭,這比做出壹個糟糕的產品讓用戶所唾棄還可憐,因為這已經不是產品的問題,而是做產品的那幫子人的問題了。所以現在很重視產品運營,好的產品都是運營出來的;開始流行產品引導性提示,用戶使用都是有壹定的學習成本的。另外要說壹句的是,壹句好的宣傳語能極大提升推廣的效果,如“支付寶,知托付!”,“微信,是壹個生活方式!”。
從產品功能性角度來看,當產品提供了某種功能來滿足用戶的某個需要時,壹方面是指這個功能有沒有用,即用戶在使用的過程當中能否順利的完成操作;另壹方是指這個功能能不能用,即用戶使用了之後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是前者,那基本上這個用戶用過壹次之後不會再來第二次,對用戶來說這是壹次糟糕的使用體驗,印象分為0;如果是後者,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若有折中的使用體驗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也會給用戶留下壹個“還行”的印象,有些專家型用戶還會提出壹些意見反饋,這就達到了產品能不能用的要求。應該來說這是壹個基本的要求,若是不能完整使用的產品投放出去,只能算是半成品,是對產品不負責任的表現。
從產品使用性角度來看,用戶選擇使用某個產品的時候,肯定都帶有某種目的或者期望,當其發現使用了這個產品無法達到其目的或者期望時,用戶就會放棄使用這個產品。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們無法滿足全部用戶的需求,但我們要滿足產品的目標用戶的使用期望,如果連目標用戶人群都覺得這個產品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那這個產品還是壹個無用的產品,對用戶來說沒有任何價值。壹個沒有用戶願意使用的產品,功能性沒有問題的話,就肯定是需求分析出了問題,沒有找到真正的用戶需求,還是沒有達到產品能用的要求。
基於上面部分產品能用的前提下,產品的好用程度會影響用戶的留存度。現在產品市場競爭這麽激烈,除非是藍海的產品,別人都沒有的,剩下的都需要考慮競爭的問題。有競爭就會有比較,同樣功能和使用的產品,壹比之下立馬就能見分曉。壹般好用的評價標準是,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用盡量少的操作步驟去得到結果。為什麽大家都在優化/簡化產品使用流程,就是這個道理。壹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電子商務網站的購物流程,在相同的購物目的下,用戶在整個購物流程當中,需要六個步驟完成和只需三個步驟完成的體驗是不壹樣的,需要註冊登錄才能下單和直接就可下單的體驗也是不壹樣的。
從使用界面角度來分析的話,好不好用還體現在產品的整體界面排版布局和視覺設計上。界面排版布局會影響用戶的操作軌跡,現在用戶的視線軌跡基本都認可是“F”型,但操作軌跡卻不是,在單個頁面上最好是能壹條直線的下去;多個頁面上的操作現在都比較流程TAB進度條型操作提示,以引導和鼓勵用戶完成操作。視覺設計主要體現在色彩搭配上,現在流行的淡色系和小清新風格,都是為了給用戶壹個良好的使用情景,比如可以減輕壹些焦躁的情緒,使用戶可以靜下心來去使用產品。
用戶用的爽的產品,非常適合培養忠實用戶,大家知道忠實用戶的數量多少對壹個產品的價值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好的視覺設計也能給用戶創造出愉悅的產品使用體驗,使之可以掩蓋壹些產品上的瑕疵。壹個產品的精致程度,用戶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產品的外觀來衡量的。良好的視覺體驗會讓用戶覺得我們是在用心做產品,也會增加去深入使用的好感度。讓用戶覺得“酷”的產品,他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也就會提升體驗度。
另外壹方面就是產品的使用體驗有沒有超出用戶的預期。前面講到,用戶在使用某個產品的時候,都會有壹個預先的目的或者期望,當產品達到了這個期望,用戶會覺得“還行”;當產品超出了這個期望,用戶就會覺得“不錯”;如果想讓用戶覺得“很好”,那就要看妳這個產品到底能超出多少期望了。為了達到這個超出預期的效果,以前較為流行的壹種做法是往產品上堆疊功能,附屬功能、擴展功能、關聯功能壹大堆,到最後用戶都找不到哪個是產品原來主要功能了,這種方式現在已經被證明是不行的。現在說的較多的壹種做法是術業有專攻,把產品的主要功能點做到極致,就是壹種成功。拍照的APP那麽多,為什麽受歡迎的就那幾款,原因就在於它們找到了用戶使用的訴求,簡化了使用的操作,並且超出了用戶使用的預期。
能做到讓用戶主動參與進來去提出意見反饋來改善的產品,這本身已經是壹種成功了,這證明妳的產品不是壹無是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用戶願意在使用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來幫助產品去逐步的完善和改進。這裏不包括BUG的反饋,主要還是意見建議類的能使產品得到提升的方面。在有選擇的前提下,用戶是很自由的,某個產品用的不爽,大可不必繼續用下去,可以換個功能類似的產品用,之所以停留,肯定是該產品有吸引用戶的地方,解決了壹部分的問題,至於未解決的部分,用戶願意告訴妳如何去解決,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專業性評估,以決定是否采納用戶的意見。這種時候用戶已經完全參與進來了,滿足了他們的壹部分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用戶體驗層次這個方面來講產品的用戶體驗,就沒有那麽多技術術語,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什麽是框架設計,什麽是信息架構,這都沒有關系,關鍵我們的目標要非常的清楚,那就是要做壹個好產品,壹個讓用戶用的爽的產品,這點都是壹致的,明白了這壹點,自然而然的就會去做相應的信息架構和交互設計,只不過可能我們自己在做的時候不清楚哪部分是屬於信息架構,哪部分是屬於交互設計而已。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直接或間接的需要,滿足了就是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