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學排名前十名:1、成都市實驗小學;2、成都市泡桐樹小學;3、成都師範附屬小學;4、成都市鹽道街小學;5、成都市勝西小學;6、成都市龍江路小學;7、成都市天涯石小學;8、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9、成都高新區景城小學;10、成都市少城小學。
1、成都實驗小學:成都市實驗小學校址位於成都市人民中路壹段22號,是壹所以“實驗研究?輔導地方”為建校使命的小學,該學校歷史悠久、校園布局合理、師資力量充足、校容整潔、環境優美,並獲“成都市義務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占地面積12396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校容整潔,環境優美,其雕塑“飛向未來”、“種子綻開新芽 雙手捧出未來”、“手執金鑰匙的人”極富生命活力和教育意義;
投入1300多萬新落成的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室、藝體室、勞技室、遊泳池、風雨操場等配備完善,各種現代教育設施壹應俱全;學校還投入400多萬建成校園網絡,所有教室、辦公室均配有電腦,壹所現代化的小學正逐漸形成。
2、成都市泡桐樹小學: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地址:成都市瓊樓路188號,秉承“和諧教育 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圍繞“成人成才,像泡桐樹壹樣茁壯成長!”的校訓,培養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的學生。
在喧囂的都市中,有壹片寧靜的藍色海洋,這就是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學校創建於1961年,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鑄就了泡桐樹小學校園優美、校風優良、教育優質、服務優秀;教學紮實、管理落實、科研求實、發展真實的四優四實的優質教育形象。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創建於1961年,前身是省委子弟校。學校創造性的實施“壹校多區”的新型辦學體制,現有三個校區,54個教學班,2800余名學生,168名教師,實行2+4+6的辦學模式。
3、成都師範附屬小學:成都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創辦於1908年,其前身是淑行女子學堂小學部。清朝末年,川中名儒陸慎言從日本留學歸來,懷著教育救國的思想,變賣家產,相繼創辦成都首家女學淑行女子學堂(成都師範學校的前身)和淑行女子學堂小學部,拉開了“赤誠附小,百年流聲”的序幕。
成師附小具今有1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學校被授予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文明單位"首批"校風示範學校"、成都市義務教育示範學校等稱號,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是壹所具有壹定示範性的省、市、區窗口學校。
小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征:壹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壹般為《蒙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采用個別教學,註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幹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
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壹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校(修業三年)。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改為初等小學校,取消預備學校。
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壹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小學),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壹級設置壹所中心小學,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並,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學,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小學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壹貫制小學,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再實行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