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1“叮零零……”上課鈴響了,黃老師邁著輕盈的步伐進入了教室。講完新課後,黃老師略帶神秘地說:“接下來的時間我們考試,我去辦公室拿試卷。”同學們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復習。是呀,誰不想考壹個好成績,做班上的NO.1呢?
幾分鐘之後,老師沒來,壹些同學蠢蠢欲動起來,教室裏面開始有了壹些細聲碎語。這時,湯邁迪跑到我的座位上找我聊天。我勸他說:“老師馬上就回來了,趕緊復習去吧。”他毫不在乎地說:“沒事,大家都在玩,就聊壹會嘛。”經過他的幾番“邀請”,我終於忍不住了,和他聊起了最近看的書,滔滔不絕、唾沫橫飛。環視壹下周圍,只見“才女”勞安正卷起袖子,激烈地和同桌王世榮“辯論”,和老師在時截然不同,簡直判若兩人。彭璐則正發表“演講”,周圍聚集了壹群“粉絲”聽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學似乎都把考試拋到九霄雲外了。
壹會兒,壹些耳尖的同學慌忙說:“洪老師來了!”頓時,同學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各就各位,有的急忙收起心愛的小人書,拿出了語文書放在上面,有的急急忙忙拿起筆裝著寫作業,有的裝作默背課文……,霎時間,教室裏面變得鴉雀無聲。我壹邊“聚精會神”地看書,壹邊用眼角的余光偷偷地瞟了壹眼洪老師。洪老師看了看我們,大家都在“認真”學習,沒有說什麽,轉身離開了教室。
幾分鐘過後,教室裏面又熱鬧了起來。班長吳琪看不下去了,站起來大聲維持紀律:“安靜!大家請安靜!”可是無人理睬。壹計不成又生壹計,吳琪跑到黑板前,寫下大大的“記名”兩個字,漸漸地大家開始安靜下來。真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湯邁迪向吳琪舉起雙手,幽默說道:“看著我,妳已經被我控制……”,弄得吳琪哭笑不得。全班壹片哄笑。吳琪沒有放棄制服湯邁迪的努力,湯邁迪自然也不想乖乖就範,開始絕地反擊,正在兩人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壹聲清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朗讀聲打斷了兩人的僵局,大家回頭壹看,原來彭璐正在搖頭晃腦的朗讀《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大家哄堂大笑起來,笑聲差點把屋頂掀翻。吳琪壹看控制不了局面,只好無奈地走下講臺。
不知道為什麽,教室後面突然安靜下來,我好奇的回頭壹看,原來黃老師陰沈著臉,出現在教室的後面!感覺老師來了的同學立刻捧起了課本“專心致誌”地讀了起來,可沒有發現老師的同學們依然在各幹各的,經過周圍同學小聲提醒,才手忙腳亂的收好放在課桌上面的漫畫書。教室裏面終於安靜了下來。我的心裏猶如壹群小鹿在亂跳,大家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準備迎接狂風暴雨的到來。黃老師走上講臺:“今天我們寫作文,題目就是:當老師不在的時候”。
原來,這只是老師的壹個“圈套”。在課堂上,老師在與不在我們都應該壹樣!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2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壹樣的習俗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壹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壹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壹直延續下來。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壹樣的習俗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壹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壹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壹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壹直延續下來。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3“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的壹句古話。說起吃來,我最喜歡的是我們家鄉潮州的小吃,總是讓我勾起壹個個美好的回憶。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冬節裏的壹次次關於“吃”的往事。
冬節過小年在我們那裏是個大節日,在二十四節氣的最後壹個節氣——冬至,過了冬至就預示著舊年即將過去新年又要來臨。要辦很多東西來慶祝,我最喜歡的還是小吃“甜圓”。“甜圓”可是冬節的主角,壹年只此壹次,家家戶戶必須吃,大人對小孩說:吃過“冬節圓”,又長壹歲了。
聽爸爸說,以前家家戶戶自己做“圓”。做“圓”可不是壹件簡單的事,工作大概從幾天前就開始了。每家每戶買來糯米,然後小城裏的人就開始忙開了。聽說爸爸小時候巷子裏只有壹臺“地臼”——這種臼使用腳踩著臼槌捶谷物的。每當這個時候“地臼”發出的“咚咚”聲就響個不停,每家每戶的大人們都帶著自家的糯米來到這裏捶。直到變成粉末之後,才能把它裝回家。
在冬節的前壹天晚上,這可是壹個有意思的時刻,全家老少必須團聚在壹起“搓甜圓”。大家分工合作。首先,大人們對糯米粉“加工處理”,將糯米粉加上溫水形成壹種粘粘的固體,用手不斷的摻和,直到形成壹個面團。然後將面團帶到餐桌上。壹家的老老少少已經圍坐在餐桌邊摩拳擦掌了。之後壹家子忙起來了:首先將糯米團捏成壹個個“圓”,做法有點像擠牛肉丸。然後將它搓圓。大家分工合作,像壹條工廠流水線。由於全家老少手大小不壹,所以搓出來的“圓”大小也不壹樣,我們對這方面可有講究,越是搓的大小不壹參差不齊越好,這叫“父子公孫圓”。壹個個做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家夥被均勻地放在鋪著糯米粉的筐裏。壹鍋熱騰騰的開水已經在等著它們了。最大的幾個圓成為“落湯錢”,是拿來祭祖的,壹個個肥肥胖胖的,很可愛。“探完了湯”之後,將它們撈起來,裝入另壹個鍋,邊煮邊加入白糖,白芝麻和粉紅色的爆米。之後就可以裝入壹個個大大小小的碗了。大家肯定等不及他們的勞動成果了,紛紛搶著碗圍坐在壹起吃起來,小孩子最占便宜了。不壹會兒,所有的“甜圓”都被吃個精光,連湯汁都壹滴不剩。只有那幾個有福氣的“落湯錢”還穩端端地屹立在那裏。它們先要在冬節裏給祖先“吃個飽”,但最終的歸宿還是那些子孫們。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大飽口福”啊!
如今冬節裏潮州城內到處都有大攤小攤的買“圓”店,我們不需要自己做就能吃到“圓”了。可是當年的那些老老少少團聚在搓“圓”吃“圓”的時光還殘留在老壹輩的心中。像北方人團聚包餃子吃餃子守歲壹樣,我們這邊過小年做“圓”吃“圓”像是在“守小歲”,其實就是壹段團聚的時光和壹段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