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導遊,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借助導遊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遊客觀光遊覽。那麽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麽樣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雲岡石窟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1各位遊客朋友:
妳們好!
我叫小明,此刻就由我來給大家當導遊,這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雲岡石窟,他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請大家在遊覽時不要在石頭上亂寫亂畫。
進了大門,我們能夠看到在壹些大石頭上雕刻的佛像,但因為時光過得太久,又刮風又下雨,石頭已經開始風化,漸漸的看不清了。
雲岡石窟的佛像是最為有名的,最小的只有兩公分那麽大,而最大的卻又十七米高,大家很吃驚吧!十七米大約有十四個小朋友那麽高呢!
雲岡石窟有主題突出的佛教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
妳們相信嗎?那裏大大小小的佛像大約有五萬壹千余尊修,見多不容易啊!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風沙漫天,寒冷刺骨的塞外北低,不知有多少工匠損命於此。
快到中午了,大家能夠自由活動壹個小時,壹會大家在那裏集合!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2妳好,所有的遊客。成為妳們的導遊是我的榮幸。我叫詹。妳可以叫我詹導遊。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外蒙古古都、煤海鎮大同市以西約16公裏處。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壹下雲岡石窟。
現在,妳跟著我走進了雲岡石窟的大門。雲岡石窟是依山而建的。現有主要石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在雲岡的幾十個石窟中,新新的五個石窟是最早、最壯觀的。五、六洞、五花洞內容豐富多彩,氣勢磅礴,是雲岡藝術的精髓。今天,我們主要參觀了石窟5號和6號,五華洞和坦坦洞5號。
第五石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央,雲岡石窟是壹組雙石窟與第六石窟。這個洞被分成前後兩間。後屋北墻上的主像是佛三世。中央的坐像有17米高。它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洞穴的墻壁上覆蓋著壁龕和佛像。在拱門的兩側,菩提樹頂上刻著兩尊佛像。線條很美。這兩個洞窟是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的,洞窟前有五個四層高的亭子。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3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觀光旅遊。我是大家的導遊員吳敏娟,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雲岡石窟的“五華洞”,在參觀之前,我先給大家講壹個小故事。
佛教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都城平城,剛巧遇到文成帝的車隊,他的袈裟被馬咬住。文成帝認為這是“馬識善人”,便對曇曜以師待之。曇曜建議在武周山開鑿造像,弘揚佛教,此議政和文帝之意,於是文帝下旨令曇曜開鑿石窟。這便是“馬識善人”的故事。
“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為大家講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這組雙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其象征著民族大融合。進入窟內,我們可以看到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型,它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因為這組雙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繪,因此也成為雲岡石窟中唯壹的壹組彩繪石窟。
雲岡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似乎沒有高度統壹,高度概括與完整提煉的設計和雕刻,因此每龕顯得較為小型,整體較為紛繁,雕刻水平也顯得有些良莠不齊,缺乏整體的和諧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卻出現了宏偉而美麗的七佛。壹字排開,在七佛歡悅清麗的面龐上,有著彎若柳葉的細眉,明媚如秋水般的雙眸,俏麗若懸膽的鼻子,含笑翕動的雙唇,圓潤而富態的下顎,她們身材修長,衣著華麗,有著壹種優雅的美。
第12窟被譽為“石頭上音樂舞蹈之花”,它有著1500多年關於樂器、音樂與心靈暢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僅是史料,更是壹部描繪社會風情的漫長畫卷,歡舞撲面而來,長歌在心底,輕音緩緩,倩舞冉冉,第12窟是綻放在石頭上的音樂之花。
第13窟是“五華洞”的最末壹窟,洞內有著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稱“大佛窟”,第13窟主尊佛像采用了交腳坐須彌的姿態,高13.5米,是雲岡石窟的第7大佛,大佛身著瓔珞,珠聯之類的服飾。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間,有壹托臂力士,氣定神閑低托起大佛近兩噸多重的右臂,這是這尊佛像的最大亮點,它既巧妙地產生了力學作用,又起了美觀裝飾效果,在13窟裏還有壹個亮點便是東壁下層的壹列姿態形象
俱佳的供養像,供養天雖是佛教神譜中的人物,它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佛教信仰,願意為佛教事業全力奉獻,所以他們有著尊教和和世俗的雙重特征,她們姿態端莊,身心恭敬,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體美。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為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壹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犍陀羅造像和中亞牧民服飾的特點。
現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20分鐘後我們在這裏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4雲崗石窟處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雲崗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壹。藝術家們把它比喻成東方的羅馬石雕。有人發現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藝術,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雲崗石窟開鑿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前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個。石窟雕刻的題材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達17米。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大同市在公元5世紀初,是北魏的都城,當時稱為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洛陽,在近百年間,這裏壹直是中國北方封建統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並奉為國教。公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焚毀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滅法”。不久太武帝病,疑為滅法所致,大悔,殺崔浩。
文成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壹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和雕刻家動工開鑿的。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5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妳們今天的導遊,大家等壹下到了雲岡石窟——也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的時候,可以盡情地吃喝玩樂。哦,差點忘了,大家叫我周導就好了。到了目的地之後要註意:
壹、不要亂扔垃圾。
二、不要亂塗亂畫刻字啊!
這裏就是今天的觀光目的地——雲岡石窟了。大家看,壹個小的石窟有9米高,就像四個半的籃球架那麽高。大的石窟有15米高,大約有5層樓那麽高。石窟裏面壹進去(有些可以進)就可以看見壹縷縷陽光從壹個看似坍落的大洞外射進來,給整個石窟添得幾分神秘感。墻上的壁畫經過風雨的洗禮,已經破爛不堪。但大家看,從壹些保存比較完好的壁畫上來看,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們對神以及佛之類的信仰。
出了石窟以後大家就可以看見壹個類似如來的佛祖形石像,可不要小看了它。古時候有多少人能雕刻出大又精致的石像呢?壹個石像就有三個足球場那麽大了……
好了,現在,親愛的遊客們,妳們可以去自由活動了。記住,我叫周導,但願下次我還能做妳們的導遊,祝旅途愉快!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6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武州川的北岸。因其高處名雲岡,故取名雲岡石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壹(另兩個是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象布滿蜂洞的超級蜂巢,非常壯觀。歲月風蝕造成的斑駁使它更顯得蒼古。它就像壹座巨型的古建築物,那裏面無數的佛正透過門窗似的洞窟在窺視人間。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壹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參加開鑿人數,多達4萬余人。當時獅子國(今斯裏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壹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創作。現存洞窟53個,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註》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向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壹,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導遊詞 篇7雲崗石窟開鑿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前後用了約30年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藝術工程。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個。石窟雕刻題材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中央坐像,高達17米。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某些特征。
大同市在公元5世紀初,是北魏都城,當時稱為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洛陽,在近百年間,這裏壹直是中國北方封建統治中心。初期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並奉為國教。公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建議,焚毀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太武滅法”。不久太武帝病,疑為滅法所致,大悔,殺崔浩。
文成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情況下,由當時壹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勞動人民和雕刻家動工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