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回放] (浙江省金華市2003年中考題) 三、文言文閱讀(***22分。
第20、21題各3分,其他每題4分) 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20—25題。 [甲]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
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與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繚仕①於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繚之事夫子②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③之人,四維④之然後能直。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⑤吾過,是以逐之也。” 註釋:⑴仕:舊稱做官為仕。
⑵事夫子:侍奉晏子。⑶仄陋:狹窄淺薄。
⑷維:維系。引申為輔助。
⑸弼:糾正。 20.下面句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壹項是:………………………………………… ( ) A. 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引進) B. 其義可乎(義務) C. 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 晏子逐之(他,指高繚) 21.下面句中加點的“使”與“齊命使各有所主”中的“使”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 A. 晏子使楚 B. 使狗國者從狗門入 C. 使子為使 D.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文言句子。
(1) 然則何為使子? (2) 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 。 23. [甲]文中楚王為什麽說“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乙]文中“左右”為什麽認為逐高繚是不義的? 24. [甲]文中晏子為什麽要說自己是壹個“不肖者”? 〔乙〕文文晏子中為什麽要說自己是壹個“仄陋之人”? 25. 從[甲][乙]兩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壹個怎樣的人? [比較閱讀方法] 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是“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的***同的特點,揭示壹般規律;同中求異則是從現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找出各自的個性,揭示個性特征。考生在比較閱讀中可以激發思維的創造性。
比較閱讀是壹種相當復雜的積極思維的過程,同學們在考試時可以分三步進行: 1、認真閱讀文言語段,整體把握文言語段的主要內容。先瀏覽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
接著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 2、認真分析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反復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
比較時要根據文言語段、題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況,進行分析。如在回答詞義、句意及用法時,要從與之相關的語句分析和試題的考查點入手,找準答題的切入點。
同時要註意文段的出處、註釋、備選備答項的相互聯系,尋找突破口。這樣可以化難為易,事半功倍。
3、聯系全文,整體分析,按題目要求,將比較閱讀的結果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答題時盡量用上原文原句。
並註意知識的遷移、拓展和創新 。 [解題思路點撥] 第20題和第21題都是積累題,考查平時積累的文言知識,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
解釋文言實詞,必須考慮詞的古今異義和壹詞多義,並聯系上下句來理解。這兩題都是選擇題,要學會先運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選項。
第22題是翻譯題。文言文的翻譯要遵循三個原則:“信”(忠於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達”(翻譯出來的現代文表意通要明確、語言要流暢、語氣不走樣)、“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表達出來)。
翻譯的方法有①“留”(保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等照錄不翻譯)、②“補”(增補應補出的省略成分)、③“刪”(刪除不譯的詞)、④“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④“調”(翻譯時,有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等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第23、24題都是閱讀理解題,考查對文段中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的理解。
理解文段中某個詞或某句話究竟為何意,壹定要緊扣全文的題旨,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說話者說話的語境和的目。如第23題[甲]楚王說話的語境是:楚王想讓晏子從小門入從而羞辱晏子的計謀失敗後,對眼前的身材矮小的晏子說的。
再聯系當時楚國強齊國弱的背景,答題的準確率就高。能用原文原句回答的,盡量用原文原句回答,如第23題的[乙]題。
第25題閱讀評價題,是對文中人物的評價。評價人物必須結合人物的言行,篩選文段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
顯然,甲乙兩文的作者對晏子的言行都持肯定態度,表達贊美之情。甲文重於晏子“對外”的說話藝術,乙文重於晏子“對內”的用人藝術。
[參考答案]20.B 21.C 22.(1)既然這樣,那麽為什麽會派妳當使臣呢?(2) 現在他侍奉我已經三年了,還沒有糾正過我的過失,所以要辭退他。 23.[甲]文:楚王意在惡意侮辱齊國和晏子。
[乙]文: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24. [甲]文:說楚王德才不好(或批駁、羞辱楚王)。
[乙]文:意在指責高繚未好好扶助自己(或為了說明辭退高繚的原因)。 25. 是壹個能言。
2. 求九年級上的古詩和文言文古詩:(1)《觀刈麥》白居易 (2)《月夜》劉方平 (3)《商山早行》溫庭筠 (4)《蔔算子 詠梅》陸遊 (5)《破陣子》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 (6)《浣溪沙》蘇軾 (蔌蔌衣巾落棗花) (7)《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 (8)《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9)《山坡羊 驪山懷古》張養浩 (10)《朝天子 詠喇叭》王磐 (11)《望江南》溫庭筠 (梳洗罷) (12)《漁家傲 秋思》範仲淹 (13)《江城子 密州出獵》蘇軾 (14)《武陵春》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15)《破陣子》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 文言文:(1)《陳涉世家 》 司馬遷 (2)《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3)《隆中對》(陳壽) (4)《出師表》(諸葛亮)。
3.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目錄第—單元閱讀1《沁園春·雪》2《雨說》3《星星變奏曲》4《外國詩兩首》《蛔蛔與蛐蛐》《夜》教案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雨的訴說 第二單元閱讀5《敬業與樂業》6《紀念伏爾泰逝世壹百周年的演說》7《兩則》8《致女兒的信》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笑著面對生活第三單元閱讀9《故鄉》10《孤獨之旅》11《我的叔叔於勒》12《心聲》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青春隨想第四單元閱讀1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壹個》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兩篇》16《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綜臺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好讀書,讀好書第五單元閱讀17《智取生辰綱》18《楊修之死》19《範進中舉》20《香菱學詩》寫作·口語交際·綜臺性學習 金錢,***同面對的話題第六單元閱讀21《陳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對》24《出師表》25 《詞五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課外古詩詞:《觀刈麥》(白居易)《月夜》(劉方平) 《商山早行》(溫庭筠) 《蔔算子 詠梅》(陸遊) 《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晏殊)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蘇軾)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李清照)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山坡羊 驪山懷古》(張養浩) 《朝天子 詠喇叭》(王磐)名著導讀:《水滸》 《傅雷家書》 《培根隨筆》附錄:1、怎樣讀詩 2、怎樣讀小說 3、復句常用關聯詞語壹覽表 4、常用修辭格簡表。
4. 九年級+中考文言文閱讀高效訓練88篇第三次修訂的內容及答案九年級中考文言文閱讀88篇第三次修訂(壹)敏慧1、黃琬巧對黃琬幼而慧。
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
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註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
②京師不見:京城裏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文化常識“太後”及其他。
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詔 ②奇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壹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莊有恭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
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
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壹字能字,壹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壹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
莊曰:“即此間壹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註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莊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
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
⑥火卒:軍中夥夫。文化常識象棋。
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
“象棋”壹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於“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壹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莊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3、曹植聰慧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
太祖甚異之。註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
②賦:古代的壹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
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
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文化常識文學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
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麽?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
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
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註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壹種吸血的小蟲。
⑥囋:叮咬。文化常識食客。
春秋戰國時期憑壹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④類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②不如君言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5、曹紹夔捉“怪”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
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
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
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
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註釋①罄:壹種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