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課本中的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並隱含在語言文字中,是作者主觀感受與人物刻畫的間接描述,從字面意義上很難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表達和課文的文學價值。基於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思考課文語言文字特點,分析人物塑造方式和人物性格特點,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體會課文中心思想和語言文字表達藝術性,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皇帝的新裝》動畫視頻,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供教學內容的立體感,有助於學生對“皇帝”、“大臣”、“騙子”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學生在思維空間留下各個人物形象後,在通讀課文語言文字,理解課文語言文字中的誇張的手法和形象的語言塑造,深入分析壹群昏庸愚蠢、自私虛偽的統治階級形象,揭示封建社會的腐朽生活,領會文章中心要義。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置身於課文故事情境中,壹方面讓學生先理解文章內容,明確故事情節,之後引導學生局部品讀課文字詞語句,分析課文刻畫的人物形象,體驗文字的力量,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另壹方面促使學生不自覺聯系實際生活,學會反思,形成實事求是的價值觀。
二、拓展思維,細品文學作品精華內容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教師要從文章文學價值入手,將泛讀和精讀有效的結合在壹起,並加以區別,先引導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進行初步泛讀,領會文章大意,促進學生形成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針對課文精彩部分加以精讀品析,分析課文精華部分的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人物塑造和情節描述,體會文章特色與情感表達,學會欣賞和模仿,並逐步內化為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語文能力,進而達到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社戲》教學設計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文設計五個教學環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細品課文文學精華,進而實現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壹是讀與感。在學生通讀全文後,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大意,將“不好”和“好”作為切入點,詢問學生“這出社戲”好看嗎,引導學生跳入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證明自己的觀點,以文章結尾反射全文解讀。
二是賞與評。引入小遊戲,讓學生根據課文描述,從人物外貌、性格、身份等方面入手,給文中人物起個綽號,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性格進行品析,鑒賞文中人物性格的美,同時利用起綽號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達到學習目的。同時,教師引入小組評比的方式,評析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寫手法,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三是品與析。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語段,品析景物之美,以景感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是辯與思。拓展學生縱向思維,從文中描寫故鄉民風與景色的語句入手,體會文中遣詞造句、語言表達,體會語言特色,以小及大,領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拓展學生橫向思維,引導學生對比魯迅另外兩部作品-《朝花夕拾》和《吶喊》,拓展學生文學視野,結合時代背景,體會魯迅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
三、加強互動,引導學生分享閱讀體會
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離不開課堂上的交流與互動。文學鑒賞作為壹種主觀體驗活動,由於學生個體知識積累、思想情感以及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性,使得學生在鑒賞同壹作品時,其鑒賞角度也有所不同,個體思維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對課堂交流互動存在客觀需求。對此,為了拓展學生的鑒賞角度,豐富學生的鑒賞感受,教師要重視語文閱讀課堂交流,為學生創造交流平臺和交流機會,促進學生間思想上的碰撞,形成互補互助的交流局面,促進全體學生的***同進步。值得註意的是,為了提高課堂交流質量,教師要先留給學生壹定的獨立思考時間,提出問題後,先給學生2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問題,待學生形成壹定思考後,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使得學生間各抒己見,避免盲從。交流各自想法和作品賞析後,引導學生再壹次通讀課文,深刻領會文中深意和精彩部分,啟發思路,進而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研究,從情景創設、拓展思維、加強互動等方面入手,完善語文閱讀教學結構,進而實現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