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原文:
作者歐陽修?朝代宋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翻譯: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壹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
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壹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壹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托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裏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開了,有壹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壹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後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
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雜七雜八的擺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
壹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倒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裏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壹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壹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醉翁亭記》解析
把自己的心靈沈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裏,獲得了壹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裏,使文章如田園詩壹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壹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而貫穿全篇的卻是壹個“樂”字。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遊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
創作背景:
作於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壹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壹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壹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壹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壹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