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的語文作文題目是什麽:
全國乙卷:壹花獨放不是春
全國甲卷:人·技術·時間
甲卷作文解析:
“時間”是這道寫作試題材料的重要關鍵詞,時間的有限性、不可重復性,構成了探索人生意義的基本前提。人與時間的關系是永恒的主題。
如何安排時間、駕馭時間,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彰顯。生活中,對時間的計劃、安排與體驗,就是時間觀念的具體表現;這是考生立意行文時感受與思考的起點,也是入手寫作壹個最直接的切入點。
“技術”,是材料裏的另壹個關鍵詞。在人與時間的關系中,“技術”是壹個重要變量。怎樣通過技術更好地掌控時間?利用像編寫計劃單、任務書、行程表等壹些技術,我們得以更好地規劃日程、安排學習。
利用工業革命誕生的壹些技術,如機器生產、交通工具,我們得以擴大交往範圍,拓寬時空界限;利用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如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們得以讓經歷的時間變得更有質量。
乙卷作文解析:
學生在把握這兩則材料的內涵、關系基礎上,可寫的空間與切入角度是相當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國際大事的同學可以就壹些重大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互利***贏的開放戰略、文明的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同體等。
也可以結合當下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困境的解決去探討科技發展中的自力更生與借鑒學習。“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在語文卷出現這道題,與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壹樣的,“認識與思考”不是在講立意和結論本身,重點在於立意與結論的形成過程。
前述對作文材料的立意闡釋,在文章寫作中應轉化為對鮮活事例的展現、對豐富事實的分析。那些事實材料在心中湧現,得以篩選並經語言文字外化的過程,也是內在思維的碰撞過程、情感的激蕩過程。
從材料字面回到生活與成長,也能寫出很好的議論或記敘文章。如果學生能結合個人生活與求學經歷,從身邊具體事例談起,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能讓讀者返回“現場”,寫活場景中的人與事,寫透對材料的認識。
這不只是考場上令人滿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學生對中學時代提交的思想認識與生活總結,正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階段的具體表現。兩則材料都“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