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最後壹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願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壹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妳媽媽,妳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壹想,到了家裏該怎麽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壹首古詩,背給妳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願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壹首古詩,背給妳聽好嗎?
師:那壹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妳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妳聽:離離原上草,壹歲……
生:壹歲壹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妳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妳註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妳聽好嗎?
師:好,背什麽古詩?什麽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麽多花兒不寫,幹嗎寫草啊?
生:(壹楞)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麽意思?我怎麽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麽“壹歲壹窟窿”?
生:不是“壹歲壹窟窿”,是“壹歲壹枯榮”。枯,就是幹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幹枯了。
師:妳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妳怎麽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裏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壹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壹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後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麽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後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壹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後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壹個地球》: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壹葉扁舟!”
“地球,謝謝妳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壹個個詩壹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壹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 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後用“悶熱”造句。
(3)在壹個句子裏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壹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壹個情節。學生到最後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壹元錢買了壹只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壹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麽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準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壹個模子裏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壹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於永正在《廬山的雲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妳(學生)比,要找壹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壹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壹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壹般不能照搬;另壹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後,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壹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壹起來討論好嗎?如果壹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後,問:這壹篇課文說什麽呢?我們來學第壹段。學生讀第壹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範,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後,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壹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麽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註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後,以問答大比拼的遊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麽?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麽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妳最喜歡什麽溝通方式?妳表演壹下妳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壹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象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壹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個性化與***性
1、師生平等對話:《壹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麽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後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壹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後面。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裏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麽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壹個國家的總理,怎麽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壹節課改變了他的壹生。)
2、壹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麽就畫什麽。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壹種誤導!畫什麽,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麽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壹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壹些老師喜歡在指導朗讀時教:那裏讀大聲,那裏讀輕聲。
《問銀河》:壹個學生高聲地讀,壹個學生輕聲地讀。壹些學生發現了,有人就說讀輕聲不好。老師就問讀高聲的學生:為什麽讀高聲?學生說:銀河那麽遠,要讀高聲才聽得見呀!問讀輕聲地學生為什麽,學生說:銀河出來時在晚上,我要輕輕的問,怕把它吵醒了!怕影響了別的星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後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壹些教師指導朗讀過於重技巧,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4、《識字 六》:記“虎”字,老師說:把“慮”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字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耍。然後放動畫,按詞串說有關動物故事,想象動物在做什麽。在讀的時候,還有些同學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後讓別的學生讀,配上動作讀。(問題在於許多學生沒進入情境;還有個反饋的問題:沒讀好的學生,可能仍然沒讀好;配上動作是否壹定能讀好?規定每個人都作動作,是否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妳喜歡學那裏(段、句)就學那裏(段、句),妳喜歡怎麽學(讀)就怎麽學(讀)!壹方面用多則濫;另壹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性!忽略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壹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妳最喜歡的壹段(句)來學。到後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妳最喜歡的壹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於說:我那壹段都不喜歡!那課怎麽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壹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壹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壹段,他們喜歡漓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壹段,因為他們更富於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壹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壹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6、壹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的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求的課堂紀律、課堂秩序、行為習慣和平時要求不壹樣,和社會上的要求也不壹樣,怎麽辦?(任何教學都要有秩序,當然不能過於強調秩序。美國式無秩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引導者,就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對教學活動要有計劃,對學生的活動在適當時候有壹定的引導、約束。特別是在學生水平發展尚低的時候。)
7、壹位老師教學生習作:寫壹種水果。據說沒有相關的課文,學生不會寫。學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仿寫,就寫得比較像。
(關鍵在於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模仿,有時可以學到壹些技巧,但千篇壹律,思維受限制,寫不出好東西。)
7、《大自然的語言》:
師:預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都有誰在說話?
(根據學生說的,課件出示: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
師:妳最感興趣的是什麽?請把妳最喜歡的那節詩找出來,美美的讀壹讀;想壹想,為什麽喜歡它?
(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朗讀)
師:好!下面我們設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五個合作小組,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壹節詩來研究,說說妳喜歡它的理由。
賞析:教是引導步步深入,學生選擇有的放矢,各自鎖定鐘情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體現著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反映著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這壹選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推動教學向縱深發展。
(教育和教學,是為培養人的,不是為讓學生高興的!學生喜歡的就學,不喜歡就不學!那科學探險那樣艱難的事、危險的事誰來做?課程標準的要求怎麽達到?怪不得現在生物、地理、勘探、農林這些學科根本沒人報考!我們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個性,壹些教師給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選擇去學習、探究或評價。如分A、B、C三級測試,如果給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與自己水平不相適應的級別。如為了得分高,能做A級的選擇了B級。這就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因為個性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心理學問題,但僅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在評價時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來做C級題,能做到良好,現在做B級題,也能良好,那發展方面評價就要加分。原來做A級題,得良好,現在做C級題得優秀,發展性評價得分也不能加。
結論:學生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應當全體學生都有壹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就是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要求和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行為規範等。這就是***性的。否則,個性發展了,卻不容於社會,不容於集體,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臺就是陣地》:師:老師喜歡發言錯的同學!練習選詞填空:
連續—— 陸續—— 繼續——
由學生做、評、改正:連續— 陸續…… 繼續——
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不但要樂於學習,還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充滿自信。
2、《歡迎小雨點》:先理解感受小雨點,出示多媒體課件朗讀,沒讀好。然後說雨點——表達對小雨點的喜歡畫、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點落在那裏。學生說:落在池塘裏,消失了,落在花叢裏,花兒開了;落在雨傘上,嘀嗒嘀嗒;落在頭上,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後再讀課文,還是沒讀好。(註重了活動,註重了想象和感悟、體驗。但是,朗讀、寫字、表達的能力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變得越來越虛。)
3、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只要求學生讀,對涉及到的壹些語文知識不敢講,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對重點段、重點句也不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無論什麽課文都不敢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統、完整”。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的、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對於“感悟”,修訂大綱是“感悟、積累、運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悟、運用。”可見,感悟並不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唯壹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準帶來新理念——關於“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由壹個案例:“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小貓種魚》的公開課尾聲,教師讓學生用“種”擴詞,並說句話。學生說了學多句子:農民伯伯在田野裏種花生;媽媽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園裏種花……”這時,壹個學生說:老師,可不可以說種太陽!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問:好孩子,可以,但妳為什麽這麽說?學生說:不是有壹首歌叫《種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妳能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嗎?”學生邊唱邊跳。歌舞結束後,壹個小女孩神氣十足地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課堂上熱鬧起來,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把這個壹鳴驚人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然後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不已,兩腮緋紅。孩子們似懂非懂,但在老師激昂情緒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壹朵朵燦爛的鮮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到每個人的心裏。”
(創新是有了,但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通,又談何創新?創新,必須是在紮實的基礎上才是合乎民族發展的需要。創新並不是第壹位的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而只是語文素養的比較重要的壹環。文化底蘊才是語文的核心!)
5、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生),教師插話補充。許多教師不講課文,而讓學生海闊天空,說長道短,甚至大談網上看到的新聞。仿佛教學的中心已經由教移到學上了,仿佛是課內向課外延伸。但是,讀書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對於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壹定作用,但為什麽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於不再提倡逐段講解,壹些課隨意打亂文章順序,而不進行梳理;任意肢解課文而不回歸整體。有時突然冒出壹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課文背景,語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學生是第壹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估:市裏好學校學生朗讀幾乎都用喊。而郊區條件較差的學校則老老實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機會出去,但語文數學都學的紮紮實實。
結論:對於語文教育來說,創新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在基礎學習中同樣可以培養創新的意識。語文課程本身就是壹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範疇是生活!楊再隋教授:“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裏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語文實踐活動,白白的浪費時間去幹些別的什麽,而不在語文課上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課能說是語文課嗎?
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同樣重要的。
1、《高大的皂莢樹》:(1)自瀆思考,提出問題;(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再討論。
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2、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的作用是什麽?是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評價,***同提高。僅僅讀給同桌聽,讀完就完了,沒有任何目標,是無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實際上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發言,有時學生權威壟斷發言權或誤導其他學生思維。而且討論在無序狀態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問題的某壹點,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提防學生權威霸占課堂。由於生態平衡的關系,每個班總有壹些特別活躍,特別聰明的學生。他們反應快,思維敏捷。往往回答問題搶先舉手,想的也比別人快。所謂“叫得歡的小鳥先得食。”老師的註意力不由自主會被他們吸引,更多地關註他們,給他們機會。小組討論,也是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童容易受榜樣的影響,更有從眾心理,有人先說,後來者紛紛跟上,思路就難以打開。這些人被稱為“學生權威”!處理不好,大面積提高難以達到,合作學習也成為無效的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壹種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對他們的評價裏,註重讓他們玩更高程度發展,側重他們“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種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問題,討論篩選問題,分頭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質疑問題,匯報、匯總。
結論:合作與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有些時候需要合作學習,有些時候需要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可以融合,互相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
五、探究體驗和接受學習
1、許多教師反映:以讀為本,整天只是讀來讀去,沒有什麽東西!強調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語文課是不是只要讀!
(要區分開來看待:壹些優美的、抒情的詩文,可以通過多讀來體會、感悟。但不壹定所有的課文都能這樣,例如壹些比較平白的文章、說明性文章、應用性文章等,也許默讀、獨立思考或查閱資料更有實效。強調要重感悟,是對前壹階段輕感悟,重分析的糾正。但感悟決不是唯壹的,以讀代講也決不是語文最重要的、唯壹的方式。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壹位教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後,安排了這樣壹個環節:說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過多的、無關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裏的處理要註意,重點應在續編故事,其他動物的尾巴作用和畫尾巴,是多余的。關鍵在於現象小壁虎的尾巴長出來以後會怎麽樣?會發生什麽事?其他動物尾巴和畫尾巴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拓展知識,體驗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自然課的任務!在語文課中是壹種無效活動。如果在教學主要任務完成後,利用這個拓展活動來開展口語交際應當不錯。)
3、《秋天到了》:葉子變成什麽顏色?葉子怎麽落下來? 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叫起來:說停就停,那個停筆最快?然後進行說詞:壹片,壹片片……又指導讀“落”字:要讀得又輕又慢,便做手勢邊讀。(過多的接受變成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組織活動有困難。為趕進度而沒有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和削弱了老師的影響力之外,就是給學生許多的無奈。當時壹個學生拿壹張紙拋落,像落葉壹樣,教師沒有發現,這是壹個很好的體驗活動。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不如改讓學生美讀,邊讀邊想想落葉飄飄的樣子。)
(結論:體驗是需要的,親身的實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在探索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壹方面是教學的實際,教學內容能夠安排、設計活動。促進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發展。另壹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能做,樂做,做了能發展學科專長。過於強調綜合性活動,沒有學科特點,那就不是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