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季羨林的勤奮故事

季羨林的勤奮故事

壹 季羨林的事跡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壹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壹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壹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壹

二 關於季羨林的故事有什麽

巖松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聽到壹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有壹個秋天,北大新學期回開始了,壹答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壹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壹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入學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近壹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壹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後來他在北大聽到壹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壹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後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後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壹幅畫面!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參考資料:

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白巖松

三 季羨林的事跡,我要全的,謝謝!

季羨林少年時離開老家官莊,寄身於濟南叔父家。季羨林晚年總結,他說:我六歲離開父母,童心的發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試想,我能躺在壹個父母之外的人的懷抱中,撒嬌打滾嗎?不,不能,這是難以想像的。叔父當然對我好,但他“望子成龍”,要求十分嚴格。課余除了抓學習,還是抓學習,偶爾有壹點示愛,比如給我從鄉下帶回幾只小兔,也讓人感到距離,那種只能身感,不能言傳的距離。

季羨林的終生遺憾,是在母親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沒有回家看望壹次。這期間,他讀完初中,上高中,停學壹年,再讀,娶妻,生女,高中畢業,上大學……如此漫長的過程,如此曲折精彩的變化,竟然沒有抽出壹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羨林事後捶胸頓足,懊悔不叠。

季先生終生遺憾的,應該還有婚姻。季羨林在《寸草心》中敘述道:“我因為是季家的獨根獨苗,身上負有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所以十八歲就結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話下。德華長我四歲。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壹輩子勤勤懇懇,有時候還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 *** ,丈夫十幾年不在家;公公又極難侍候,家裏又窮,經濟朝不保夕。在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爾對我流露壹點,我實在說不清楚。”季羨林對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壹回事,疏離隔膜又是壹回事。不信,再請看下列事實:季羨林1929年結婚,次年離家上清華,1934年畢業,回濟南教書,1935年赴德,1946年回國,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遷來北京。算算看,從結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長達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滿。朱光潛先生說:“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對壹切早已參透,所以他有壹篇隨筆,題目就叫“不完滿才是人生”。

四 季羨林的小故事

季老小時候很頑皮,打架很厲害,而且上課還偷看書。“他的桌子上放著課本,桌底下偷看各種書。他什麽書都偷看。在中學時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高考數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壹誌願居然是數學系。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壹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壹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壹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壹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後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壹口玉米餅子,現在仍極為節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壹年壹位北大新生看見壹個老頭在報名處,就對他說:“大爺,妳替我看壹下行李,我去辦手續。”直到壹個多小時後才回來。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壹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壹點也看不出來。”

有壹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壹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壹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壹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入學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近壹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壹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後來他在北大聽到壹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壹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後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後才滿意地離去。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壹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壹。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五 季羨林的小故事有什麽

巖松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聽到壹個關於他的真實故事。有壹個回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答,壹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壹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壹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入學手續。老人爽快地答應。近壹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壹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後來他在北大聽到壹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壹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後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後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壹幅畫面!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參考資料:

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白巖松

六 季羨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後,需要4萬元喪葬費用,季羨林要求兒子季承出2萬,但壹個要求出,壹個不願意出,導致了父子交惡。那時的季羨林便揚言要與兒子斷絕關系。因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系壹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並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後,雙方終於冰釋前嫌。2002年,季羨林住進301醫院前,季承想見季羨林很方便。在2002年後,季承再想見季羨林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2008年11月7日,73歲的季承,到北京301醫院看望98歲的父親季羨林老先生。13年無法見面的壹對白發父子,久別重逢, 喜極而泣。

(6)季羨林的勤奮故事擴展閱讀:

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壹個農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齊奘。季羨林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先生並稱為“南饒北季”。

季羨林先生早年曾留學國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其精通於吐火羅文,這種語言是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壹種獨立語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壹。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的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24卷。